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百村行丨温岭这个村的制香业曾盛极一时,椒江北岸人都来贩销
源稿: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7日 10:46:13 编辑:朱良章
(0)

本网讯(记者黄晓慧)桥伍村位于泽国镇西南部,是原茶山乡政府所在地,是茶山片的中心。东邻株松村、水澄村,北邻茶屿村、官路村,西邻蒋洋村(东村)、珠山村,南邻大溪镇下洋张村,离温岭火车站1公里,3条大道横穿该村。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村域以龙井河(记者按:地图上标为徐松河)为中轴,聚居南北两岸,河泾纵横,池塘密布。含麻车里、上鲍、新老屋里、小集镇、毛家、柏树里、上林、下林等8个自然村。共有人口2213人、649户,现有村民小组26个,党员55人,村民代表57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种植水稻,另有棒香、机械配件、纸箱包装等加工行业,多数村民经商为业。(摘自桥伍村官方介绍)

明伊府纪善鲍原弘故里

泽国镇桥伍村古称龙井,为明名士鲍原弘故里。

方志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的中国名镇志丛书《泽国镇志》载,“桥伍村上鲍有一石棋盘,面积1.5平方米,厚50厘米。传说是鲍原弘与小白龙相好而经常下棋处。棋盘旁有石笋,传为鲍原弘与小白龙通话用,称‘通话笋’。今遗物尚在。”

很想去现场看看这个石棋盘是什么样子,8月12日,记者来到了桥伍村。

一条叫徐松河(当地人也称之为龙井河)的大河,将桥伍村分成南北两半,一座建于1995年的龙井大桥跨于河上,桥东有廊桥一座,与记者在大溪镇桃夏村狮峰桥上所见的廊桥类似,在桥伍村采访后获悉,这叫作“桥伍文化长廊”,是在东边原龙井桥(石桥)拆后建的第二座桥。

桥伍村的村部,就在徐松河北岸附近,龙井大桥西边。村部右前方,建有桥伍菜场。北岸附近东边的沿河路上,则有供销社和伍氏宗祠,这座宗祠看上去很小,采访后了解到,原来,这座宗祠本是桥头伍氏的小宗祠,大宗祠则在现村部位置,拆后改建为村部的。

微信图片_20200817104413.jpg

从龙井大桥一直向北,就是龙井路,亦即桥伍街。这条街,不新不旧,街上有小超市、快餐店、广告公司等。桥伍街的市日是三、八,记者感觉,这条街人气还是挺旺的。

为了解桥伍村概况,记者先是去了桥伍村文化礼堂,礼堂锁着门,村党支部书记潘连富接到记者电话后,转告管理员林仙法前来为记者开了门。

微信图片_20200817104415.jpg

桥伍村文化礼堂是2019年9月落成的,占地4000多平方米,被评为一类文化礼堂。文化礼堂设有桥伍大舞台,桥伍文化广场一角摆放着麻车榨油的石碾、石磨之类的生产工具,桥伍村有个村落叫麻车里,想来石碾原是碾油菜籽用的。

微信图片_20200817104417.jpg

桥伍村文化礼堂给记者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所陈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之类的老物件较多,犁田的犁、耙田的耙、扇谷的风车、挡雨的簑衣、络丝的篗、量谷的斗、烧饭的缸灶……还有收音机、录音机、怀表、寻呼机等,各个时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有,有的记者也不认识,叫不出名字来。

文化礼堂中的桥伍村乡贤介绍,仅鲍元宏(礼堂中这样写,清《嘉庆太平县志》写为鲍原弘,《龙井鲍氏宗谱》中写为鲍原宏,当是避乾隆讳)、伍学友、潘仙华、林丽利四人。其中鲍元宏(鲍原弘),文化礼堂中的介绍称,“名仁济,字元宏,以字行,号恕庵,龙井里人。”称鲍元宏从陈铿翁(号石门)游,陈铿翁将孙女嫁给他,所以,他是陈铿翁的孙女婿。

介绍称,鲍元宏“博通群书,为文精密雄健,一主于理”,明洪武年间,荐授乐清训导,永乐年间升伊府纪善,就是说当了伊王府的纪善(王府属官)。鲍元宏与朱希晦、赵新唱和,并称“雁山三老”,还与乡名士陆修正(即陆草屋)、谢乾、汤朝宗等为文字交,具有很高的诗文造诣。介绍中摘抄了明《嘉靖太平县志》所收的鲍所作的一首诗《半岭》:“石径沙田陇树新,数家烟火岭头人。片云不必分台雁,花落鸟啼都是春。”

2000年退休的伍学友,曾任温西区党委书记、县建工局首任局长等职,获得过全国建筑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潘仙华是复旦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现任上海东方美谷产业研究院院长等职,主要从事化妆品、药品和香精香料等产品的研发。

林丽利则是北京大学催化化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低温高效碳化钼基产氢催化剂的开发研究,她生于1989年,2018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与白龙下棋的石棋盘

林仙法得知记者想看一下石棋盘,便带记者去上鲍自然村台州鲍家花木合作社花圃,找到了负责人鲍武灵。《泽国镇志》上记载的石棋盘,现就收藏在花圃中。

微信图片_20200817104420.jpg

不过,鲍武灵告诉记者,这石棋盘原来并不在此处,原处因为要建房子,他才将石棋盘搬来保护起来。在他的花圃中,还有一块大石础,相传是鲍原弘三退(透)九明堂旧宅遭遇“天火”烧后留下来的,近年在造路时挖出来,他看到了就搬了来。他说,龙井池(这池就在记者到花圃的入口,与迎宾大道相接的路边)因为迎宾大道建设,被填了一大部分,村民有将龙井池重新拓宽的想法,今后,如在池边建凉亭,这石棋盘可放在石础上,置于凉亭中供人欣赏。

而那两株“通话笋”,鲍武灵说,原来相距20米左右,一株摊开像是虎趴在地上,另一株“笔龙稍直”的,一头大一头小,有一米左右高。他还是小孩子时,和同伴都曾骑在石笋上。现在只有后一株石笋,被村民转移到他处保护起来了,另一株石笋被填埋了。

微信图片_20200817104425.jpg

据说,这龙井池也很奇怪,不论天气如何干旱,就是不干涸。

桥伍村三大姓:鲍、伍、林

桥伍村原名龙井,有鲍、伍、林等三大姓,鲍氏定居桥伍村比伍氏早。记者后来在村委会副主任鲍仙法家,借阅了《龙井鲍氏宗谱》,得以略知鲍姓的历史。

《龙井鲍氏宗谱》列鲍正行为第一世,《龙井先生传》称:

龙井先生,讳正行,柏伍后梁将军鲍伍之世孙。初,将军有德于乐城川,人死庙食,三世孙某,仕宋金紫光禄大夫,其弟某,徙黄岩三坑,生先生,通《春秋》,有墙仞,落落不苟合。建炎间,尝上疏言恢复事,不报,遂高蹈而退,曰:吾老于农矣。三坑所居之阳十里许,曰龙井,水深土沃可耕,先生即讯龙井所由始,父老云:国初,岩屿大泽中有白龙,往往化为人,与寺僧相交善,僧尝昼坐,会雷雨晦冥,电掣其座,有顷而霁,是夕龙来,谢曰:吾有罪当诛,幸化形避和尚座下,得免,明当移居天皇山上,敢辞。顾吾无以为报,岁即大旱,愿相告也,晤,赠以银炉为别,翌日,龙忽堕土穴水涯,水皆倒飞,已而采云以起,自后僧来祷雨,得炉辄应,而天皇居民有事于雩,必即龙堕处而雨,此井所求名也。先生曰:地灵则人杰,吾其拓基焉。于是营室以居,从事耕渔,揭曰“龙井草堂”,而后人遂称之曰龙井先生,配□氏,子丹,能广其业云。

这位龙井先生在南宋建炎年间,曾上疏建言恢复山河,不被朝廷采纳,就从三坑(今华晟村山坑)迁至龙井隐居。不过,这里的白龙故事,却没提到与鲍原弘有关。

《龙井鲍氏宗谱》收录了鲍原弘的《赠谢孝子传序》《听松轩序》两篇文章,两文均已收录在清《嘉庆太平县志》卷十六,其中前文是记明国子监祭酒谢铎高祖谢温良事迹的。

《龙井鲍氏宗谱》还记载了伍、鲍、叶、应、陈、林六姓讲乡约之事,称以伍姓为长,鲍姓为次,不过,《桥头伍氏宗谱》则只记载五姓讲乡约事,无林姓,看来,可能林姓是后来迁入的。

鲍姓辈行用字有“元芝川长孔孟经书万年”等,目前,最小辈已至经字辈,现在世辈分最高的长辈为川字辈,鲍仙法即是川字辈。

《桥头伍氏宗谱》最新的是第二十修宗谱。据宗谱记载,鲍原弘也曾为伍氏修辑宗谱,鲍原弘所作的一篇谱序称:

……以故名门望族,必为谱以自志。昔欧阳文忠公与明允苏公皆为世谱。欧阳以汉年表为次,苏以小家大家为次,截然有条,而不紊也。洪武辛巳,外兄伍行简与余有通家之好,以谱属余修辑,余喜其尊祖敬宗,历考其世迁之由,始为宗支谱以大其统,次为世谱以明其序,为男谱女谱以厚其别,为婚谱以穆其异姓,为墓谱以载其宅兆之迹,其总理之周密,详略之相同则兼得,年谱大小家之例,而又加详者也。

明进士叶良佩所作的谱序,则比较简明地介绍了伍氏历史,序言称:

尝闻台南伍氏之居龙井有年矣,其先自吴、自河南、自湖州、自闽徙,曰明府公者,为台守,适见风土淳厚,俗尚循良,遂羁于黄岩象狮里居焉。至其孙怀珍、怀洐公,时因干戈扰攘,其子隆一辈,星散而避乱。其怀洐公之子实夫公与子议曰:“龙井土沃民富,且有神龙异迹,地灵则人杰,舍此则无所之矣!”遂筑室也,因编其居曰“龙井草堂”。厥后保族宜家,悉有可法。其子正斋有创业之助,其孙行简、行可、行允、行只,俱以诗礼传家,文章炳蔚,乡邦称美。此其三世祖也。

宗谱中,清人后裔伍登明所作《桥头伍伍氏宗祠记》,记载了宗祠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

吾族自明府公由闽左迁台郡太守,爱名山秀丽,风俗醇良,遂卜于邑之象狮山而家焉。历传至实夫公,遭方氏之乱,转迁于龙井,即今桥头伍是也。子孙绵衍盖数百年于兹矣。先未有宗祠,至第十六世祖传中公者,以为木本水源,不可无根,且族属日繁,不有祠则祖宗无所依,而子孙亦无所统。于是率继兴、欣典、兆球、兆雄公辈,卜于桥头北岸,坐北朝南,构屋一座,计数十楹,其间有正室,有两横,有门屋,有阶有坦,即庖辐,之所,亦毕具焉。其创建在乾隆甲辰,即四十九年,阅一年而工始告竣。

桥伍伍氏始分五房,谱中记载现有大房派、二房派、伍家塘派、古竹派、丹山背派、泗头派、长房徐都派、沙岗派、埭头派等派,后裔分布于台州温岭、玉环、路桥和宁波象山等处,辈行用字为“实正居朝仕,希从祥元良,应天承大德,万世永恩光。彦亨廷有锡,邦泰君以荣。贤才呈奇能,刚杰智克宏”。现在最小的辈分为泰字辈。

桥伍村林氏,据林仙法介绍,祖先来自福建,与上汇头村九星桥那边的林氏通谱,辈行用字有“丕光大舜敬应其兴崇”等,因未见到宗谱,详情不清楚。

桥伍制香业曾盛极一时

微信图片_20200817104429.jpg


桥伍村的上林、下林等处,曾经家家户户制棒香。林仙法介绍,村里过去还有桥伍卫生香厂(记者后来了解到,是村老支书伍亨升创办,亨升还办过泡沫厂,生产制鞋的原料,据说横峰人都曾排队来要货),1990年左右都还在的。桥伍村人手工制作的棒香,椒江北岸人都来贩销。林仙法说,一般香100支(或50支)用报纸包成一股,10股称为一筒,如果100支一股的话,一筒香就是1000支。

制香所用的竹签,桥伍人称为篾丝,原来是手工劈成的,现在有机器生产的,从安吉等地批发过来,制香者根据需要截成一定长度即可。香粉这一原料,最早用田榴树(榔榆)叶打成粉,之后用树粉,现在树粉有专门的地方供应,也是半机械化生产了。不过,在桥伍村,仍从事制香者,仅寥寥数户了。其中一户叫张夏领,曾在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接受过调查。

记者后来去上林一毛姓阿婆的作坊里观看了制香过程,听阿婆说,她的收入一天也不到100元,就是比织草帽要好一些,老了从事老手艺,不想闲着而已。

桥伍村的保界庙为永镇庙,此庙在西城大道东边,与东边的永福寺同处一个院子。永镇庙令旗上写有“皤官大帝”“杨府二大神”等神名,庙中有庆祝杨老千岁五月十八寿诞告示,不知庙主是否即杨老千岁。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