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百村行 | 中溪村:省级文保大寨屋 原来仿自华西村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8日 10:50:02 编辑:
(0)

2018年8月,大溪镇原三池窟村和高田村合并为中溪村。该村主要姓氏有叶、郑、黄、江、王、苏等。

原三池窟村以第六批浙江省文保单位三池窟大寨屋而闻名遐迩。4月27日,记者因《百村行》采访,再次来到三池窟。

取经华西村建造长排屋

三池窟大寨屋在大石一级公路南边,村道边上有三池窟大寨屋官方介绍,称大寨屋群“1976年1月8号开建,大寨屋座(坐)北朝南,中间挖了约350米长的人工河,两边种上整齐的水杉,河上种植荷花,屋沿河两旁而建,整齐划一,呈‘非’字形,每幢大寨屋呈一字形,共34幢,311间,规模宏大。大寨屋一层山墙及其他墙面用石板为主建造,二层则根据当时材料供应情况及村民喜好石材建造。石梁枋、石柱、石柱础、石柱头、石斗拱、石板铺地,石材得到充分运用,石梁枋、石斗拱上雕刻花卉、动物等纹饰,廊柱上的横梁头多做成象鼻状……三池窟大寨屋体现了温岭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2011年,三池窟大寨屋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来到河东区10幢,这幢原是大队部,现在则是三池窟片综合服务中心,不少老人在底楼打麻将休闲,87岁的老支书叶美法在边上观看,他接受了记者采访。

叶美法自1966年至1990年任三池窟大队(村)支部书记,三池窟大寨屋正是在他任上建造的。

叶美法告诉记者,这片之所以叫三池窟,是因为原来村里有头池、中池、三池和饭箩头窟这样的“三池一窟”(这一说法与《温岭县地名志》和村里介绍不同,地名志介绍将“饭箩头”写为“饭管头”并作为其中一池),现在都没有了。

早在多年前,记者就曾了解过,三池窟大寨屋建造灵感源自村干部到江苏华西村的一次考察,村里的介绍说是1963年,大溪区组织干部去华西村参观学习。不过,叶美法记忆中是1966年去的,和他同去的还有副大队长郑大梅(后任大队长),一车大概30来人去了华西村。

华西村那边的房屋特色是一长排的“大寨屋”,这给叶美法以很大启示,因为三池窟大队原来的住房情况是,村里有30处左右的房屋,四下散落,社员面临着人多屋少的问题。有一户王姓人家,有14人,挤在一层的屋里。还有一户黄姓人家,有4个儿子,只有一间平屋,大儿子娶亲了,第二个儿子只好住在猪栏里。

1975年,叶美法等大队干部决定学习华西村,也建造这样一排排的房屋,改善村民住房条件。

当时,大队干部数次坐下来开会商议,决定先开挖人工河。

人工河的位置怎么定?因为原三池窟村前有狮峰,后有象山,大家商量后决定人工河道前面对准“狮子咀”,后面对准象山。这条人工河还经过头池。

人工河的位置定下后,就要分配任务。三池窟大队有9个生产队,分生产队承包河段开挖,按生产队的人数、田亩多寡决定承担的河段长度。那时人与田亩数对应,人多的生产队田也多,像九队有109亩,最小的二队只有52亩,这两个生产队负责的河段长度就大不一样。还有一个原则是,离所在的田比较近的生产队负责相邻的河段,由生产队安排社员出义务工。

挖人工河是1975年下半年农历十一月初九(记者按:村里的介绍中误写为阳历11月9日,因那时不会下雪)开始的,第二天就下雪了,但大家还是坚持干活。

挖河取土,像筑海塘一样,将地面上一层泥土挖掉后,下面用泥弓锯成一块一块的泥块,叫人排成队,一块一块抛接到边上。那个时候,社员们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一支支红旗插起来,高音喇叭播放着《东方红》等歌曲。在高田小学就读的村童及新建中学学生(不限于三池窟本村人)都曾到工地参加劳动。

人工河挖好后,再在两边安排建造大屋,东边规划17幢,西边规划17幢,规划图由大队会计叶明烈绘制。河东安排七队、三队、四队、二队、一队等人的房子,河西安排九队、八队、六队、五队、二队等人的房子,九队还有几间排不下的,安排在东边二队的后面。基本上做到田在河东,屋就安排在河东,田在河西,屋就安排在河西。

第一户建新屋的是管叶家祠堂的章人富,他是九队人,原来被分配住在叶家祠堂里,祠堂拆后,首先安排在河西。那一年是1976年。一般一幢是9间屋,后面的6幢屋是每幢11间,例外的是现河东区05幢10间、河东区01幢7间。房屋都是朝南的,每幢的一驳公驳由大队负责出资500元,这笔经费由大队从冷水湾抽水机打水的地方打米(碾米)、做米面积累的钱支付。

大寨屋造了三四年,有的屋前灰雕显示是1979年造好的。

后来,县里派人来拍照,当时自然无法航拍,那位摄影师叫村民在前门泾(大溪河三池窟段)隔岸的田里搭一个高架,村民用四根杉树当柱子,把毛竹层层绞起来,这架子搭得比两层的大寨屋还要高,摄影师爬到高架上,从隔岸拍摄了照片。

至于现在人工河两边高高的水杉,是河道挖好后就栽种上去的,树苗是从太湖仰天湖林场买来的。因为当时大队驻有工作队,有仰天湖林场的书记杨小冬(音)、文化馆的应夏方(音),还有后来在温岭广电局工作的沈修培(现已故世)等人,工作队建议种水杉,两边各种两排。两边现在只有河边的一排了,另一排建房后就拔了。

人工河与大溪河三池窟段相接的地方,设了闸门(三池窟闸)。1977年,人工河中央段造了凌云桥,桥名是沈修培起的,也是他书写的。人工河的北岸,造了一座六角亭,现在叫忆莲亭。因为早先人工河中种过五六年的荷花,后因水质过肥无法存活。

石屿被采空留憾自年年

而在原高田村,在大石一级公路北边早先有一座五六层楼那么高的石屿。

石屿山上据说原有石担、石人、石马,这些都是天生的。村民感叹,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石马没有了,岩笋也没有了。哪里去了呢?原来是采石采掉了。

据说大溪区选中石屿这地方采石建粮库,后来又继续采石。到1981年,村民建造大寨屋时,所需石材都是从石屿采的。又过了一两年,石屿被采空,且被挖出了一个三四米深的窟。原高田村从此无山。

当年采石的石匠,有江志友、叶妙根、郑玉灯等人,现在前两人已去世,81岁的郑玉灯还在。

记者曾经在《大溪历代诗词选》一书中看到过元代郑仁兰的《石屿聚磊》:“四山耸峙低为贵,族类盘桓石屿边。莫是秦皇鞭至此,芝兰滋长自年年。”

这一石屿的消失,让年老的村民们都感觉挺遗憾的。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 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王怡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