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百村行 | 东花桥村:邑南名族有蒋氏 练水之滨发其祥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9日 15:05:55 编辑:金敏
(0)

谢铎陈彬同为蒋氏撰墓志铭

6月11日晚,记者接到读者蒋军兵报料称,当天下午3时许,石桥头镇山前蒋氏西五房(后台门)后人在洞桥村原温岭植物园停车场西北整修祖坟时挖出一块明代墓志,墓主人蒋洲童为西五房祖蒋积凭第二子,墓志撰文者为莞山陈彬(陈敬所,明国子监祭酒谢铎好友,其“青袍高隐”墓在城南镇二宅村)。

东花桥村部。

而早在2017年7月,石桥头镇东花桥村蒋氏族人在修祖墓时,发现明代国子监祭酒谢铎撰写墓志铭的“蒋君中英之墓志”。该墓志铭标题为《明处士蒋君墓志》,标题及内容书写字体均为楷体,内容如下:

“君蒋氏讳潆,字中英,号存耕,其先迁居缙云,至八世祖四七省元,始迁旧邑黄岩即今太平南区三都安山之南,练水之滨,是邑南名族。而君之域,居祖墓之西青峰之下,曾祖达(记者按,此处为达,不是追)任汉阳令,祖偃(注:此字为女字旁),有隐德,父悹,财甲于乡而乐济人。君生于正统丁巳年二月初九日,自幼笃学,聪敏过人,及长而博览古今,立心正大,操持端方,处家以和,处族以睦,乡里宗党,凡有不平,君质以善,靡不信服,故为邑宰袁公德纯、丁公时雍(注:指太平县令袁道、丁隆)素所信爱,凡政事缺失,必咨于君,学校损坏,必君董治,于计利便宜,分毫无失。惜乎天不假之以年,罹极疾而卒,俾弗克终其志,是何夺我善人之速耶!乃弘治庚戌二月二十五日也,享年五十有四,卜次年辛亥十月十有八日,葬于所居之后山。初娶沙角陈公恒五之女,先君葬十有五年,子男耀、光、粲(注:粲,宗谱中写为灿)。继室桥下陈公孟吉之女,男歆、表、充(注:充,宗谱中写为冲)、顒,女幼,孙凖、柱、让,其长子耀以君行状请志于予,铎忝姻戚,义不获辞,故书此以答其请。因以铭曰:安山巍巍,练水漪漪。哲人云逝,孰不嘘唏。懿德美行,方寸自持。善人获报,贻厥孙枝。昭兹幽壤,永世弗渝。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侍讲兼修国史南京国子监祭酒同邑桃溪谢铎谨志。”

6月12日,蒋军兵又告诉记者,洞桥村出土的《大明蒋怡庵处士圹志》已运至东花桥村山前蒋氏宗祠保管。7月30日,借“百村行”采访之机,记者来到了东花桥村,终于实地看到了此墓志。

东花桥村有东花桥、山南两个自然村,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运粮河和石黄路(地图上未标注)穿过东花桥自然村。

山南自然村则位于后山山麓,多蒋、金姓。现东花桥村东岳庙就在山南自然村,记者从东岳庙西边的一条小道上山,意外地见到了蒋氏祖墓群,其中一座墓上有“明汉阳县尹蒋公追”石条,但是1981年蒋氏后裔重建时墓前刻石却写为“宋山前蒋公湖广汉阳尹讳追偕配潘氏宜人之域”。后记者查《嘉庆太平县志》,上边也有记载:“蒋追 字熙古,三都石桥人。汉阳县尹。”不知为何谢铎却写为“曾祖达任汉阳令”?

蒋追墓边上还有座坟墓,坟前刻着“蒋公通三讳崇老字均父文实祖千三曾祖省元即自缙云迁黄太之始迁祖也配高氏继配张氏子七人原葬宗祠后方坟裔孙大俭为立碑志七八年因平整土地迁葬舍北鞍山 公元一九七八年六月 花桥大队立”。

东岳庙甘泉。

还有一座2016年重修的坟是“蒋公大祐偕配邵氏续配张氏安人之墓”,墓前立着重刻的《明邑宾星楼蒋公墓志铭》,星楼蒋公就是蒋大祐。

另一座重修的墓,坟前写着“元山前蒋公讳伯奎字宗鲁号桧岩偕配叶氏安人之域 子积恩积宁积因积懋积思积广积慎 苍南县裔孙敬立 公元二零一九年春月重修”。

蒋潆童墓,原来是在东岳庙东边的一条路上山的。该墓早已重修,墓前刻着“花桥明处士蒋公讳潆童字忠英号存耕初娶沙角陈氏继室桥下陈氏二安仝佳域”,《明处士蒋君墓志》重刻后立于墓边。

灰雕 金玉满堂(拼音)。

当天下午,记者在花桥蒋氏宗祠见到了蒋启惠、蒋义根等蒋氏族人,拍摄到了《大明蒋怡庵处士圹志》,原来全文是这样的:“大明蒋怡庵处士圹志(按:大明两字为篆体,其余全文楷体)  新邑太平亭峰东一十里、松城西三十里,蒋氏聚族焉,地名马鞍山,俗呼山前,以南临大海故也。地宽广,居民耕凿为事,兼治渔盐,蒋氏家族饶裕,食指颇多,尝膺税役长,乡里咸相推重。处士名洲,字群英,号怡庵,质性淳实,自幼综理家业,克恭子职。弟兄凡五人,处士其二也。日或有事分处,夜晚必相聚会讲论,怡怡然不失和气,故同居未尝分异。怡庵其实事也,傍而群族,外而乡党,贫者有济,弱者克扶,不孜孜于利,不汲汲于名,居处淡如,不有矫饰,每岁延师设教,众子皆诗书雅饬,不失为士人后,必有于公之愿,天道岂蒙昧哉!祖偃,字宗奇,祖妣洪氏、毛氏,父凭,字汝兰,寿八十有八,康强无恙,妣张氏。处士配同里河岙陈氏,子男五:日焕、日灼、日(此字左火右阜)、日爙、日轩,其日爙早卒,孙男六:泰、相、赉、赠、贶、责。生於正统癸亥二月二十八日卯时,卒於弘治庚申八月初一日辰时,享年五十有八。今卜葬同乡姥客南山,去家三里许,弘治十八年乙丑季冬吉日,忝姻八十四岁秋山居士陈彬撰。”

这篇墓志铭写于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此时距离明成化五年冬太平立县才过去30多年,故称“新邑太平”,亭峰当指亭岭即藤岭,马鞍山即鞍山,蒋启惠等认为是东花桥村的后山。记者此前曾听浙师大林友桂老师(石桥头人)说过,马鞍山是指乱岩所在的山。清《嘉庆太平县志》卷之二上载:“鞍山 状如马鞍,亦名燕山,脉自河岙来,东即石桥。山半有洞,口窄仅容人入。进洞横行,愈入愈深,莫知尽处。入须持烛,惟见两边壁立光润,冷气阴森而已。俗呼乱岩洞。”这段文字后面附录了徐元肃《石桥秋望》和黄元溥《花桥吊古》两首诗。

302路公交车经过东花桥村。

花桥地名来自蒋氏祖地缙云?

黄元溥《花桥吊古》这样写的:“古木荫河堤,平桥倒影齐。凭栏人已去,照水月空低。此日看鸥没,当年听马嘶。我来寻古迹,双石卧荒畦。”

黄元溥就是邻近的同镇下黄村人,是清进士黄濬的祖父。《温岭凤山黄氏宗谱》中有一篇《例赠修职郎滞庵先生传》称,“先生讳元溥,字圣水,号滞庵……”

蒋启惠等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东花桥村的花桥,因为东花桥村原名花桥。

《温岭县地名志》载,其得名因为此地古有“沂水花栏桥”,桥栏板雕刻花纹,简称花桥。而蒋启惠等人却认为,花桥这个地名是从祖地丽水缙云带过来的,因为那边也有花桥的地名,石桥头这一带古称练溪(练溪里),奇怪的是,在缙云那边也有一个练溪。记者觉得此说法更有理,因为这种将祖居地的地名带到迁入地的现象,在温岭也不并鲜见,如松门乃崦王氏将地名从迁出地椒江带过来。

东花桥村之所以改为今名,可能是因为现城北街道有个花桥村(《温岭县地名志》上说与高龙乡之花桥重名),1981年改称今名。

山南养老院。

《太平鞍山蒋氏族谱》年内修成

后来记者阅读了《鞍山蒋氏宗谱》,从谱上《省元公下世系总图》得知,从缙云迁入石桥头的蒋氏始祖,称为省元公,号鞍山,兰公子,省元公生千三,千三生文言、文智、文实、文吉、文友五子,其中文实生崇老,崇老生蒋追,蒋追生伯聪、伯奎、伯偃(此字谱上写为女字旁)、伯旺,其下一辈为积字辈,积字辈的下一辈为童字辈,不过,这个童字,却都是在名字最后的,如成童、俊童、泓童、涓童、汪童……其中兴童和买童为土坦祖、完童为前厅祖,瑄童为石桥焦湾祖,珪童为莞田祖,愚童迁居温州平阳县(当为现属苍南的一支),潆童为平桥山南祖,湍童为石桥大二分祖,洲童为石桥小大分祖,澄童为石桥十分祖,富童为兰田淡水祖(以上仅为蒋追公一脉)。

写到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山前蒋氏祠堂历史,据近年新修的宗谱介绍,山前蒋氏祠堂由四世祖通三公(崇老公)的住宅改成,所以祠堂又称通公祠堂,崇老公葬于祠堂后方坟,坐西向东,方围400平方米,高3余米,前平坦似轿,内安放公之骨石瓶,裔孙大俭立碑志“宋通三蒋公之墓”,四周良田离墓45米左右,两边各直路一条,长300米,似轿扛,故有轿坟之称。1978年因平整土地,迁移到后山。

山前蒋氏除分布在东花桥、后台门、大甲头、石桥街、上王村肖家桥、土坦头、陈岙等处外,还分布在泽国联树村,城西莞田,太平北山村和山下金村、当街井,横峰石刺头村,温峤梅溪村和大球(村)南山,大溪里宅(古城村),箬横琅洋、汇头蒋、大路毛,滨海新街泰山寺,松门南塘、松建村(松门这些地方是从原在湖漫水库下的兰田村迁过去),玉环县芦浦、泗头、都墩、田岙、干江上栈头、下栈头,椒江东山头,黄岩金寺堂和苍南等地。

蒋氏行第讳行从第三世起为:祖崇仕伯积童日廷大德邦志保国希恒承家永兴左昭右穆锡祚孔长扬光继序惟善乃彰山阳海畔安居乐业。东花桥村现最大的是永字辈,最小的是孔字辈。

蒋氏后裔历代英才辈出,在县志中有汉阳令蒋追、清光绪年间武举人蒋殿甲等不少蒋氏的记载。现当代有革命者蒋微笑(当街井人)、蒋烈泉(土坦头人)、烈士蒋子瑛(联树村人)等,及抗战老兵蒋妙林(东花桥村人)和其他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

蒋启惠等告诉记者,本次山前蒋氏宗谱修谱工作2017年就启动了,已持续好几年了,因为蒋氏宗族较大,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停滞了一段时间,不过,现在宗谱已进入审稿阶段,本次修谱记载下限为2021年,宗谱名称将恢复使用清时的《太平鞍山蒋氏族谱》。

文化礼堂农具展示。

黄壶舟撰《花桥东岳庙碑文》

山前蒋氏宗祠东边,原为花桥东岳宫,后改为花桥小学,还曾办过初中,可能是戴帽初中吧。邻村下王村人王康艺先生曾撰文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的情形,当时,“这里叫花桥小学,而老百姓习惯称它为大帝庙。此庙看起来很大,占地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大小房屋有50多间。所以,用作学校是合适的……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边我们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能瞥见一些老婆子到大堂祭拜。后来大概觉得这样不妥,学校向上级打报告,终于移掉了神像,逐渐也就断绝了香火,剩下小学生吚哩哇啦的读书声”。现在这里是镇农合联红薯面分会所在地。

清进士黄濬(号壶舟)曾撰《花桥东岳庙碑文》,称:“予尝游齐鲁、历幽燕、过赵魏、阅甘凉、经塞外者,又将万里。关壮缪公(指关公)之祠,遍乎郊野。而东岳之祀,乡曲无之。独吾邑三都花桥,有斯一庙。南离县城二十三里,东离松城二十七里。居村舍之间,聚香火之盛,揆厥由来,未知所始。”“考诸前碑,仅称乾隆甲子告成於蒋元沛手,他无传焉。以意揣之。甲子为乾隆九年。大约其时海势不靖。居民之舍,咫尺南涂。每岁当夏秋之交,颱飓之来,屋瓦横飞。洪潮之盛,田塍斥卤。居民以其气概之雄,龟凤两山不足以镇之。惟其东岱之力,可抵南溟之强。特借资於泰山,为之立像立庙,所以踞形胜,即所以报功德也。”文称,道光十四年(1834),该庙积累了一点钱,买田十几亩,“以供牲牷豆觞之用,而祠宇之岁修亦即在此。”这年中秋,“值柱之首士”请黄濬撰文立碑,他写了此文。他认为,“而兹花桥一庙,属在草茅,不关祀典。乡人之意,聊以荐馨,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也。”

早在2000年5月1日,时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曾跟随丁宝九带班的路桥实验越剧团到东花桥村东岳庙(书中写为山根东岳大帝庙)作田野调查,后来,他所写的关于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的《草根的力量》(广西人民出版社初版)一书荣获中国图书奖(此书有三个版本,最后一版改名为《戏班》),初版的封面照片之一,就是东岳庙人们看戏的热闹景象,书中《戏班的经济运作》一章中就有东岳庙的有关调查情况。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 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王怡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