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晴雯”到“林妹妹”再到《晴雯之死》的编剧,这些“红楼戏”元素均与温岭有缘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7日 10:27:27 编辑:金敏
(0)

8月6日零时25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王派艺术创始人王文娟因患重病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周岁。

在海内外广大越剧迷“心灵的舞台”上,这位创造了越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春香传》中的春香、《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真、《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角色的“林妹妹”,是永不会谢幕的。

许多温岭人都知道松门镇有条“红楼路”,这条路之得名,是因为1985年3月,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正式成立,同年4月15日,徐玉兰、王文娟亲自带团到松门影剧院献演。剧团走了后,人们将松门影剧院所在的西影路改名为“红楼路”。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林妹妹”早就与温岭结缘,在她的艺术生涯中,《红楼梦》并不是首个演出的“红楼戏”,她最早主演的“红楼戏”《晴雯之死》,编剧就是温岭人王绍舜。王文娟先是创造了“晴雯”这个角色,两年后才饰演越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8月10日上午,家住太平街道的市历史研究会会员王枰(王绍舜侄儿)给记者发来一张越剧《晴雯之死》的剧照。这提醒了记者,记者当即找出了此前王枰赠送的王绍舜遗作《晴雯之死》剧本,并上网在B站(bilibili,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找到了UP主“千里共婵娟越剧王文娟”上传的“王文娟陆锦花唯一留存《晴雯之死》实况录音全剧+王师《晴雯冤死》唱段”,对照剧本听录音,想象当时的演出场景。

唱段简介中称,《晴雯之死》1955年12月2日首演于上海长江剧场。

“病恹恹,恨重重,呼娘娘不应,有嫂嫂不容。”“爹娘啊,晴雯别你七年整,想不到黄泉路上快相逢……”“恨只恨,一生心地水样清,无端被加上奸淫名,说什么脸庞长得比人俊,心直口快要种祸根。恨只恨我从未偷情将人引,为什么一口咬定我是狐狸精?我晴雯纵有千张嘴,黑白也难说得清。为什么红楼小姐千金价,贫贱女儿不是人?牛马生涯虫蚁命,被人践踏被人轻。到如今,吞声饮恨十分病,我只有阎王殿上把冤伸!”笔者对照剧本发现,个别唱词在演出时作了适当的改动,如“到如今,吞声饮恨十分病,我只有阎王殿上把冤伸”,剧本上则是“到今天,吞声饮恨十分病,我只望,一朝一夕早归阴”。演出本的这句唱词增加了一点反抗精神。

《晴雯之死》剧照(中为王文娟)。

王文娟第一次出演“红楼戏”为《晴雯之死》

关于越剧《晴雯之死》的创作情况,王文娟在其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一书的第六章《愿为春蚕自作茧》中谈到过,她对照越剧《红楼梦》林黛玉角色的创造,谈了晴雯角色创造的体会。

在书中,她这样写道:“1955年11月,我们开始排演《晴雯之死》,我饰演晴雯,陆锦花饰演宝玉,陈兰芳饰袭人,郑忠梅饰王夫人,这也是我第一次出演‘红楼戏’。晴雯是大观园众多丫鬟中最具个性光彩的一个。她的率真任性与袭人的世故圆滑形成鲜明对比。在主子眼里,她不够乖巧不够温顺,在丫鬟们眼里,她又过于出色过于骄傲。宁折不弯的‘爆炭’性格更是得罪了不少人,为她的悲剧深埋祸根。

“说到晴雯,大家自然会想到黛玉,这也是众多红楼人物里我最喜欢的两个艺术形象,说来也巧,两年多后,我在越剧《红楼梦》中又出演了林黛玉一角。书中描写晴雯‘眉眼好似林姑娘’,脂批有评‘晴有林风’,说的是晴雯有黛玉的风格。这种相似不光是外貌上的,更多是指精神上的。她们都有着率真的性格,忠实于自己的感情,不肯向世俗低头妥协,但身份、环境、经历的差异又造成她们不同的性格。黛玉是世家小姐,饱读诗书,清高孤傲具有诗人气质,情感表达内敛含蓄,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和她内心向往的自由随性时常发生冲突。而晴雯从小父母双亡,身世悲惨,被卖入贾府后,受到贾母和宝玉的喜爱,养成她单纯直爽的个性。她的情感表达直接外露,处事风格甚至有点泼辣。因此我在设计唱腔时,多选用一些节奏明快的旋律,如四工腔清板等,还吸收了北方剧种中一些轻快活泼的音乐元素,来表现晴雯的爽利干练,念白上语速加快,语气短促,音调上扬,带点俏皮,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口齿伶俐、敢爱敢恨、毫无心计的人。

“真实感人的表演,来自准确细致的内心体验,而准确细致的内心体验又离不开对剧本总体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晴雯之直与黛玉之曲,晴雯之露与黛玉之藏,晴雯之浅与黛玉之深,晴雯之烈与黛玉之郁,作为有幸同时扮演曹公笔下这两个人物的演员,我必须理解并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最后一场‘冤死’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在场景、人物感情上和‘焚稿’都比较相似。晴雯和黛玉,同样是在风刀霜剑的逼迫下孤独地死去,她们柔弱的病躯和内心的愤懑抗争形成鲜明对比。在唱腔设计上,都运用了弦下腔,但由于她们的感情和性格不同,具体表现也就不同。宝黛之间是明确的爱情,黛玉对自己的悲剧有着清醒的认识,‘傻丫头泄密’后,她以为宝玉辜负了自己,因此‘焚稿’中的黛玉是‘哀莫大于心死’的万念俱灰。但黛玉的身份、教养使得她即便是面对情同手足的侍女紫鹃,也不可能做到毫无保留地倾诉。我和作曲、琴师在设计‘焚稿’唱腔时,运用了多种板式,突出她孤傲的性格和丰富的感情层次。从起始的弦下腔慢板‘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平静而略带伤感地回忆往事,随着感情的转折,由清唱散板‘诗稿怎存’转入正调流水‘把断肠文章付火焚’,情绪也更为悲愤激烈,最后以清唱慢板‘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结束整段唱腔。”

《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图片来自上海越剧院微信公众号)

惜多才,怜薄命

有关越剧《晴雯之死》编剧剧作家、古琴家王绍舜的生平情况,1988年出版的《温岭文史资料第4辑》中有多篇文章作了简介,有其侄子王枰所作的《王绍舜传》、盛里予撰写的《王绍舜弹奏〈胡笳十八拍〉录音选段序》、叶光宇撰写的《一曲情深》、剧作家章甫秋所作的《曲终人不见——记为戏与曲尽瘁的王绍舜》。近年出版的周素子的《情感线索》一书中的《王绍舜·曹湘渠》和戏曲研究专家、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徐宏图所撰的《越剧〈晴雯之死〉与编剧王绍舜》也写到了王绍舜。

王绍舜是温岭县城县前街人,1924年生,据王枰所作的《王绍舜传》介绍,其父亲王一模是清末秀才,晚年为培元堂药店坐堂医生,他喜欢音乐戏曲,一度经常晚上邀集音乐同好者,弹唱明清传奇中著名短出为乐。这时还搜罗购置了一些如琵琶、胡琴、笙、箫、鼓、板等伴奏乐器。受父亲影响,王绍舜读小学时就喜欢乐器。读初、高中时曾先后向族叔王宗莲(种莲老人)和高中英语老师王育和学弹琵琶,期间还接触了古琴。在杭州国立艺专读书时,王绍舜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戏剧活动。后受温岭师范聘用,担任音乐和图画教师。其后又先后调到台州文化馆和黄岩台州农校工作,任农校语文教员。“1954年寒假期间,王绍舜写了《晴雯之死》越剧剧本,寄到华东戏曲研究院(副本寄省文化局)。该院认为有修改价值,来信嘱他征得农校领导同意,去上海越剧院修改,争取不久上演。从此,他对戏剧的写作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从小学至艺专这一段时期所学的音乐、绘画都有助于戏剧创作的构思,所以愿终生从事文艺工作。”“《晴雯之死》在上海演出,扮演晴雯者为誉满越剧界的王文娟,所以演出后影响较大。王绍舜回到浙江后,武汉越剧团来函要求演这个剧本,浙江越剧团接着也上演了。时任文化局长黄源、省文联秘书长郑伯永对此剧较为关心,一次与他见面时,王绍舜表示愿意从事文艺工作,得到他们的支持,把他安排在省文化局戏剧处工作。”“到了1961年,由文化局介绍到市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作。两年后,研究所撤销,他又转到市曲艺团工作。1964年春,他应省越剧团之约,改编了《春到草原》一剧,获得上演。这样,他又由曲艺团转到省越剧二团任特约编辑。”“从《晴雯之死》的上演,到在浙江越剧二团任职,王绍舜创作了多种戏剧作品。《晴雯之死》上演后,他又写了《宝玉与黛玉》《花魁女》《嫦娥奔月》《娥皇女英》《柳莺记》《夜明珠》和《清风楼》等剧本。在现代戏逐渐占领戏剧舞台的同时,他又创作和改编了《南海长城》《春到草原》《柜台》《红嫂》《迎春花》《苦菜花》等现代戏曲,其中不少曾由浙江一团、杭州曲艺团及各地县剧团演出。他编写的戏曲故事《比目鱼》、地方戏曲《懒惰嫂》、说唱《歌唱农业大协作》,分别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和东海出版社出版。”

王绍舜因个人出身问题而失业,“失业使王绍舜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严重的肺结核摧残了他的身体,贫穷的生活更压得他抬不起头来……王绍舜只得依靠糊纸袋所得的微乎其微的收入和胞妹的救济度日”,但是“在糊纸袋的纸张告乏和工余闲暇中,他对古琴艺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给汉代著名长词大曲《胡笳十八拍》作了定拍和词曲配合,并据此编写了歌剧《胡笳十八拍》。同时,他还练弹了十余操古琴大曲(其中三分之一国内已濒失传),以备不时之需”。(王枰文)

1978年,由于王绍舜在艺术上的成功,他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81年,王绍舜因体力日益衰弱,一个人在杭无法生活,于5月间回到了阔别近30年的故乡。1982年1月8日清晨,王绍舜突感不适,并很快离开了人世。

1983年3月10日,王绍舜弹奏的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后九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他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

松门红楼梦。

病房中撰成《晴雯之死》

《补裘》一场成王派经典

“‘纵然有九转还丹神仙药,也难奏起死回生夺命功!’这是王绍舜50年代中期写的越剧《晴雯之死》中的晴雯在临终时所说的断肠话,想不到20余年后,竟成了痛悼王绍舜本人的伤辞。”老家温岭长屿下章村(现为新河镇硐天新村)的剧作家章甫秋所作的《曲终人不见——记为戏与曲尽瘁的王绍舜》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绍舜写的曲词来悼念他,文中一段谈到了王绍舜“病房里写剧本”的故事:

约在1952—1953年间,王绍舜调到黄岩的台州农校任教,肺病严重,住医院治疗好久,与精于韵律的黄岩中学老教师方通良同一病房,他就跟方通良学古体诗,并以在病房中完稿的新编越剧《晴雯之死》请教。方通良给他在文字上作了一番润色。后来将这个剧本寄给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即以后的上海越剧院),剧团看中,请他到上海修改,搬上了舞台。剧团本想留他作编剧人员,但他的体质实在太差,医院检查通不过。为表示对他创作剧本所付劳力的同情,赠以一定的酬金。

徐宏图自1984年开始因编戏曲志的需要,先后采访过王绍舜的同乡好友章甫秋、金孝电及同事陈静、任贤璋等,深为这位来自基层的艺术家的才华与凄涼的身世所感动。他在文章中称:

分别由王文娟与张茵担纲的越剧《晴雯之死》,自从1955年秋冬相继在上海、杭州两地唱红,至今仍活跃于舞台。全剧8场,讲述晴雯因“脸庞长得比人俊”而被贾母怀疑她勾引宝玉,背着“奸淫”“狐狸精”的罪名被逐出怡红院。临死前将一对银镯褪下手,交与宝玉,此刻的宝玉有如万箭穿心,“纵有千句话,能将何语慰晴雯?”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晴雯惨死。其中《补裘》一场,可谓历演不衰,常以“王派专场”以飨观众。

他写道:“《晴雯之死》在上海打响后,振动了浙江戏曲界,是年秋,浙江省文化局即将王绍舜与创作《五姑娘》的嘉兴剧作家顾锡东同时调入省剧目组工作,与原有成员刘甦、陈静、贝庚、金松、任贤璋等剧作家共事。从此,王绍舜成为专业剧作家,寓居杭州武林路武林村达26年,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

“这一时期,王绍舜受宠若惊,他首先将《晴雯之死》再作加工,交浙江越剧团演出。由名角张茵饰演晴雯,姚桂芳饰演贾宝玉,丁秀花饰王夫人。王瑷、卢炳容、裘云飞分别担任导演、作曲与舞美。演出后,一炮打响,成为张茵的代表作。其中《晴雯补裘》一出,演怡红院被抄检,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一个洞,病榻上的晴雯强打精神边补边唱‘慢拈针,缓引线,一针针把破绽掩盖,为着你粗心二爷,苦了我有病奴才’一曲,传唱至今,令人不忘。前不久遇见张茵生前的同事、浙江越剧团名角何贤芬,我一提及张茵的《晴雯之死》,即脱口而出唱起了这一曲,并回忆起当年演出的情景。这段唱腔已灌了唱片,收入《中国越剧大考》中,每唱这一曲,即令人仿佛看见晴雯漏夜秉烛补裘时穿针拈线的情景。”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 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王怡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