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百村行 | 中库村:团浦林氏西墅裔 运粮河畔创大业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30日 10:26:51 编辑:
(0)

箬横镇高龙及白峰湾张(现白峰山村)、晋岙里、李婆桥的人们,如果要经西七线到箬横街,必经过中库村,到了中库村,就意味着箬横街近了。

中库村东邻箬横镇水岸居、解放居,位于运粮河以北,西七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8月24日,因为《百村行》采访,记者沿西七线,经李婆桥来到了中库村。

因为事先做过功课,知道中库村有个介刀塘自然村,到中库村,在路人指点下,记者便直奔介刀塘。

中库村文化礼堂。

中库村林氏为团浦林氏西墅房后裔

介刀塘,《温岭县地名志》介绍称“以塘形似菜刀(俗称介刀)得名……多林姓,以贩树木、制家具为主要副业”。

在介刀塘,记者向一位林家阿婆打听当地姓氏,她说介刀塘又分前介塘、后介塘,多林姓,只有周、张两户不姓林。中库(自然村)又分前中库、后中库,后中库多张姓。箬横团浦林氏宗祠就在介刀塘东边,于是记者便去寻访。

到达宗祠附近,记者在运粮河边的一座桥边,看到中库村村民于2010年立的为民造路功德碑,记载介刀塘人、南京市台州商会会长、天盛控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公益官林德叶捐资建造皇眠桥至介刀塘水泥路的功绩。1966年生的林德叶是泥水工出身,1997年带着施工队始进南京,承接南京市政府机关办公楼台城大厦。他一手创办的天盛控股集团已经是年销售额达上百亿元的大型综合性民营企业。2012年,天盛控股集团签下总投资额超50亿元的“天盛中心”项目。

箬横团浦林氏宗祠在前堂普照禅寺北边,记者到祠堂时,巧的是,上一度修谱发起人之一林连君就在祠堂中。他非常热心,不但给记者看了宗祠中保管的总谱,并且电话联系中库村人林邦地先生,让他带民国《中库林氏房谱》来给记者拍摄。

记者参观了这座2013年重建的林氏宗祠,看到了一块“问礼堂”的木匾,得知“问礼堂”就是原来的团浦林氏宗祠名(原祠堂在箬横老菜场边上),在《知我轩近说》书中就有一篇明代进士林贵兆的《重创问礼堂记》。

现在,宗祠中还保存着一块林贵兆撰文的《重修先祖翰林学士登一府君墓志铭》。

团浦林氏祠堂原址老祠堂图。

就在记者拍摄完几本宗谱后,77岁的林邦地先生带着民国《中库林氏房谱》来到祠堂。通过翻阅宗谱,记者得知,团浦林氏始迁祖林楚从福建莆田迁徙到黄岩团浦(今箬横)。民国二十三年,高龙石牌桥水沧头(今陈塘洋村)人林丙恭应林汝哲之请,作《中库林氏支谱序》,序中称:“今观中库之支谱,系出闽莆田始祖,晋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禄公之后。南宋时有名楚者,由闽迁居邑之团浦,为团浦林氏始祖,传五世至元代起潜、起滨兄弟,分为东皋、西墅两房。西墅之子梅边翁,曾孙孟圭公,或以宦业显,或以孝友传,详见郡县志。孟圭之子元镀公又迁水涀头,为西墅房之支祖……”水涀头,新修宗谱中写为“水见头”,在今水岸居。

这里的元代起潜、起滨兄弟,即东皋、西墅“二隐君”。清《嘉庆太平县志》载:“林起潜 字用夫,团浦人。少与弟起滨(字显夫)同游达观王先生之门,已而相语曰:‘人各有贵于己者,与其雕篆以干人爵,孰若释靡践实,求圣贤所为学者,以适吾志哉!’遂筑室同居,以经籍相切劘,视进退荣辱泊如也。笃于行谊,乡里高之,称东皋、西墅二先生。详阎复、史孝祥所撰墓志。”

东皋、西墅二先生的后裔,又分为东(东皋)大房、东二房、东三房、东四房和西(西墅)大房、西二房、西三房、西四房,即今团浦林氏八房。中库村的中库(自然村)林氏为西四房(西四房同时还分布于水涀头),介刀塘林氏为西三房(西三房同时还分布于邱家爿、石宅、楼下)。

《重修先祖翰林学士登一府君墓志铭》中的登一府君,即团浦林氏“六君子”之首的林仁本,清《嘉庆太平县志》上的简介为:“林仁本 字公立,号梅边,团浦人,起滨子。至大间,由里选为缙云教谕,当事贤之,荐于朝。皇庆初授翰林直学士,寻以疾卒于杭州。”

《重修先祖翰林学士登一府君墓志铭》中记载:元初,由里选掌缙云,教化大行,有荐于朝者。仁宗即位,召对嘉禧殿。明年,再召光天殿,问治道,条对甚悉,帝大悦。先是有命翰林官,朕将选亲久之未得,及见府君,即命署翰林自承旨事,时咸以朝廷能得人。未几,会以疾致仕,不许,寻卒。男宗勋奉柩归葬于磊石山。公娶南塘戴氏,同知大猷公妹,而合岁焉。男九某某,女一,适某。

墓有山与庵,大明成化初,丁家不竞,顽民遂窃而据之,穿其坛以葬。正德间,族伯连奏而讹其爵,顽构同姓者冒之,仍据焉。衔恫不泄,几五十载。嘉靖之三十六载,贵兆勉承先志,再号于阙下,移其葬复焉,并归我遗址。明年,修府君墓志之。铭曰:坛石毁兮德胡伤?德不毁兮石重光。云木秀兮山海长。

这里提到的磊石山,在今城南镇磊石村一带,《知我轩近说》下卷还有《与乡人论复祖墓》一文,文中透露,是“柯氏毁仆之先茔,而遏绝其祀”,林贵兆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向朝廷反映,终于恢复祖墓并于次年重修林仁本墓。

团浦林氏六君子除公立翁林仁本外,其余五人分别是公望翁林仁棨(号竹外)、公佐翁林仁棐(号双松)、公则翁林仁荣(号泉里)、公载翁林仁采和公大翁林仁集(号竹润)。

中库林氏(西四房)的始迁祖“梅江公”即林贵兆二弟林贵金(字道章)。林贵兆兄弟共六人,分别是贵兆、贵金、贵魏、贵苏、贵良、贵德。林贵金也是诗人,他的一首诗“入岩采芳兰,倦倚云根石。箬笠挂松枝,高歌海天碧”,附载于清《嘉庆太平县志》卷之二上的“白峰山”条目中。在陈乃文棠侯编印的林贵兆的《正志稿》中,附刻了林氏宗族不少诗人的作品,其中就有林贵金的《自励》《武林留别乡友》《秋夜》《宿松关岭》《江北道中》《发黄河》等40多首诗。

林连君说,上度修谱于2016年4月24日在箬横横滨大道圆谱,入谱男女人口16580人,后来又增补了2000多人,但是还有上万人没有入谱,希望下度修谱能应收尽收。

中库村水塘,远处为白峰山。

“水利老专家”功勋卓著

《中库林氏房谱》是林汝哲主修的,《温岭县志》《温岭市水利志》等志书上都有关于林汝哲的介绍:林汝哲(1895—1987),原名叔明,温岭箬横中库村人。民国10年(1921)毕业于南京河海大学(按:此处应写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历任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局工程员、广西公路局技士兼测量队队长、广东省台山县工务局技士。30年代初回乡,任温岭县金清闸工程处副工程师,参与测量、设计、绘图、施工。民国23年(1934)8月,新金清闸建成后,转任江西省水利局工程师、工程股长,先后兼任九江、梅坡工务所主任、工程处主任、工程队队长等职。抗战初期,为阻遏日本侵略军深入华中、华南腹地,国民党政府决定修筑长江、鄱阳、湖口抗日防御工程(史称“马当工程”),林为工程技术负责人之一。民国30年(1941)底,受聘任县水利委员会工程处工程师兼主任,负责分期疏浚县内各主要河道,任职期间,编制温岭县水利五年计划,先后组织疏浚木城河、箬松大河、运粮河等主干河道18条。豪绅企图诱林假公济私,坐享分肥,为林所拒。民国35年(1946),应聘赴任省水利局工程师,参加开发海涂调查队,先后任临海县桃渚水利工程处副处长(处长由台州专员兼任)、长兴太湖娄港工程队队长,踏勘乍浦、海宁、乔司、象山、宁海、三门、海门、桃渚等地海涂。

1957年,由台州专署水电局派驻湖漫水库指导施工。“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三门“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退休,定居临海市。1986年,中国水利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水利老专家”荣誉称号。次年11月15日病逝。(《温岭市水利志》)

中库村中兴桥。

林邦地介绍,林汝哲排行老三,又叫林叔明,大哥林大余,二哥林大焕就是林邦地的爷爷。林汝哲身高约1.85米,身材魁梧,戴眼镜,系无党派人士。从省立六中(台州中学)毕业后,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与张闻天是同学,与后来的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同事过。他还参加过上海淞沪会战的炮楼设计。临近解放,国民党当局要将科技人员送到台湾去,他将仪器偷回来,用石头装箱,人也留下来,这样人员和仪器都留在大陆。改革开放前,因为当时已定居临海的林汝哲不想回乡,林邦地的父亲想购买林汝哲在箬横后堂街的老屋,曾带着林邦地去临海商量,林邦地得以与三叔公长谈,听他谈过往事。

在林邦地的心目中,三叔公林汝哲爱乡敬祖,在民国时,他曾经出资修了一条从晋岙里通到箬横的石板路(约1.5米宽),1934年,与族人一起建造中库支祠(后来成为中库小学,现在为中库村村部),修《中库林氏房谱》。

中库村文化大舞台。

中库发糕渐式微

中库自然村的村民擅长做发糕(又称漾糕、洋糕)。1988年,张于荣(中库村人)、潘立平曾在《新农村》杂志撰文介绍,做发糕的技艺是中库人在清末时从宁波学来的:

中库发糕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盛产的优质早米,其加工工艺比较复杂且独特。首先,将上等白净的早米在清水中浸泡4~5小时,用清水冲洗汰净。然后,将其用石磨磨粉成浆,盛放在圆木桶里,按一斗米取1.5公斤浆的比例,倒入锅中,边用文火烧,边搅动米浆,使之成浆糊状(无结块)。再将其倒回木桶中,加适量发酵粉,并使劲搅动,使其充分发酵。过了一小时,再加入适量的碱、白糖或糖精用力搅拌,使各种原料混合得体。此时,讲究“透”“稠”“韧”,然后,使其再发酵一次。又过一小时,才将之盛在特制的蒸笼里,烧至糕体不粘筷即熟。最后,将笼内蒸熟的发糕反倒在光滑平整的木板上,待稍冷却后,即可食用。这种发糕具有细、软、甜、香、凉等特点,一般适宜在春、夏、秋三季制作和食用。尤其是盛夏,它既可消暑,又能饱腹,更受人们青睐。

现在,中库村有40多户人家100多人专业从事发糕加工,所产发糕除自食和馈赠亲友外,大多运销到全县及邻县各地,有的在集镇摆摊设点,有的肩担发糕穿村走户,销向四方。

而据林邦地向记者介绍,发酵所用的是头一天剩下的糕头(这个有点像传统的馒头店做老面馒头,据说这个酵头晒干,保存好,第二年都还可以用),发糕上面的红绿丝是用红绿颜料染成的米面撒上去的。一次炊发糕,可以同时炊四蒸格,廿斤米的原料,可以分三次炊完。制作发糕及销售发糕很辛苦,过去都是步行,路远的地方,要早早起床去卖,像到岙环,步行要三四个钟头,到温岭城里,要经过浦岙,翻过肖溪岭,到松门也要一两个钟头,只有到箬横街才算近,新河那边一般是不去的,因为新河那边小吃多。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办厂的,打工的,经商的,慢慢地,许多人家都放弃做发糕了,现仅有林冬明家和林菊明妻子(菊明已故)两户仍在做。现在,村文化礼堂专门设立了一个发糕展陈馆。

除了制售发糕外,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为了谋生,中库人还贩卖旧衣裳、红糖等,当时还要想方设法避免“打办”的人打击。

中库村境内没有庙宇,中库村人保界庙为箬横街后庙(箬横镇三清观),庙主为平水禹王,寿日八月初六。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 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王怡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