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百村行 | 纶丝洋村:遇春著作存片羽 如兆办学留风范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7日 10:54:13 编辑:金敏
(0)

众所周知,新河中学内有座“如园”,学校还设有“如兆”奖学金,这如园和如兆奖学金,都是为了纪念该校校史上最有名的校长叶如兆先生。

叶如兆是大溪镇纶丝洋村人,9月8日,在教师节到来之前,记者走进纶丝洋村,走访名校长故里。

纶丝洋村综合大楼。

白山庙(西保)主祀杨、裴、柳三大元帅

纶丝洋村是镜川叶氏聚居地之一,早在2005年12月,因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越剧》剧组导演戴君良(黄岩人)一行来到温岭拍摄,次日,记者就跟着来到纶丝洋村太平白山庙(西保)采访,当时在这里演出的是温岭越剧二团。还有一次走进纶丝洋村,是因为镜川叶氏上五房圆谱大典在纶丝洋村举行,当时叶氏家族请了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前来演出,戏台搭在104复线新修未通车的公路上,演出盛况空前,连余姚、温州、慈溪等地的戏迷也坐动车前来追星。

此次到纶丝洋村,记者先是来到太平白山庙(西保),这座庙门前还挂着一块老财神庙的牌。

太平白山庙(西保)主祀杨、裴、柳三大元帅,寿诞是二月廿八。

庙里一块《太平白山庙记》载,杨、裴、柳三人为同操渔业之三义士,因护国公主到天台雁荡进香,途经新庄岭时,骤遇群匪拦路抢劫,三义士挺身而出,击败匪徒,公主回朝禀奏皇帝,皇帝封官赐爵,三义士事迹朝野咸钦。数年后,境内遭台风袭击,三义士奋不顾身拯溺,因历时过久力竭而死。朝廷闻报降旨立庙祭祀。同治十一年,本族晋封公得中举人,奏本清廷,谥封三公为元帅。1962年时,老白山庙(原建在虎头山的“虎尾”位置)迁于原财神庙故址,后原庙被白山乡公所征用,村民们将香炉、帅印等挈至今址。

纶丝洋村廊亭。

纶丝洋村叶氏为镜川叶氏上五房

在纶丝洋村村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灵军非常热心地带记者参观了村文化礼堂,并叫来了熟悉叶氏历史的叶名溪先生等人,民国版《镜川叶氏宗谱》(下宅桥房)收藏者叶春友闻讯后,也专门从路桥赶回家,提供珍藏的宗谱供记者翻拍。后来叶氏族人又为记者牵线联系上了定居泽国的叶如兆校长长子叶仙林,使记者顺利地完成了采访。

在村部边上的廊亭内,立有刻有《纶丝洋记》《温岭镜川叶氏》《纶丝洋叶氏名人》等内容的石碑,使记者对纶丝洋的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

据碑文介绍,纶丝洋村离镇政府约5公里,紧邻国道104线,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四周环水,属平原地带,耕地面积900多亩,分东片、中片、西片三个自然村,现有村民600多户,常住人口2100余人,有26个村民小组,村内私营企业发达,以水泵、电机、冲件产品加工为主。

结合宗谱所载和叶名溪等人的口头介绍,记者得知,温岭镜川叶氏一世祖为叶应辅,系宋嘉定十年进士,历任校书郎、右事谏,知明州,后至敷文阁待制。他工行书,与另一位擅长章草的杨进士同住一巷,人们就将此巷称为草行巷(现称草巷)。镜川叶氏五世祖叶居暹是平阳州学正,他生叶龙、叶马两子,叶龙是镜川叶氏上五房(纶丝洋、曹岙、下宅桥、庵前、前洋房)的祖先,叶马是下八房(洋肚、螭岙即利岙、八份大房、八份二房、八份三房、八份四房、后洋、镜边房)的祖先。

据介绍,居暹公是46岁时生叶龙,59岁时生叶马,叶龙和叶马不同母。叶龙年未四十即去世了,去世时,他的儿子叶克权才十几岁。叶马,字德骥,号豫轩,仕为江浙行省检校,他曾经造了泽国水澄那边的双桂桥。

现定居于纶丝洋村的叶氏,为纶丝洋房和下宅桥房两房人。境川叶氏十世祖叶浤,字容卿,是纶丝洋房始迁祖,他始迁入纶丝洋老屋,其后裔繁衍至村里屏风里、向东屋、南岸水口、新屋、小里洋等处。现在村里叶氏辈分最小的是三十世孙。下宅桥本在白山里,现在叶春友所藏的这套民国宗谱,就是从白山里叶舜九家里抄家抄来的,幸好时任乡长的叶兴清冒险将它偷偷藏了起来。

景春台戏台木雕。

叶遇春:黄土空埋绝世辞

纶丝洋村的镜川叶氏人才辈出,有叶遇春、释宽然、叶秋船、叶如兆、叶理奇等人,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才俊。

据有关资料介绍,叶遇春(1883—1942),名兴修,字启学,号来青,晚号遇春。清末秀才,酷爱古文。毕业于江苏通州存古高等学校国文专修科。曾任浙江省都督署警政秘书、省长公署民政秘书、浙闽军副司令驻京代表、江苏省督军署参谋处秘书、江苏省政府秘书及考试院院长。为南通状元张謇所赏识,曾敦聘编《通州志》。后任浙江讲武堂教席,任国文教师。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张《易经》。抗战初执教于台州中学。年59岁时,曾任新金清闸工程议事会常务委员。著作甚多,有《有摩盾札记》《戆庵漫稿》等。

民国《镜川叶氏宗谱》就是叶遇春主修的,宗谱中,有他在民国十五年所撰的《螭山学堂记》一文,螭山学堂即温岭动车站附近的原乡约堂,后来曾作为江洋中学校舍(现建筑尚存)。他的著作也不是荡然无存,临海博物馆内藏有抄本《戆庵遗集选》,该小册子仅收叶遇春所作的《没收钱王祠之创议》《南松岩游记》《北嵩岩游记》《方岩山游记》《贞节赵童氏传》五篇文章,其中《贞节赵童氏传》,写的是横峰方家洋人童吉六的长女、赵世标之妻的事迹。

其他的文字,记者所见,有挽大溪赵模(梵清)的一联:“少年树帜文场,数邑中、齐名侪辈,羡君妙才选拔,可知县,可法官,可秘书长,寻复荣膺简命,移节金陵,时局正需才,伫看江淮遍霖雨;去岁班荆白下,别杭后,十载重逢,与我旧艺商量,似少陵,似越缦,似玉溪生,无端病入膏肓,回车珂里,斯人偏不寿,那堪涕泪洒西风。”

在城北花桥村人李圆疆的《丈圃杂文集》中,有诗话一则:叶遇春,字来青,白山人,清末秀才。工古交,著作甚夥。晚岁潦倒穷困,预知其不传,乃题其棺曰:“黄土埋文,文埋黄土。青山伴我,我伴青山。”犹忆其题余妇家花圃有句:“花下客来常不宿,卷中诗就半无题。”

叶秋船(有的书上写为秋泉)是叶遇春的族侄,也是他的学生。他的正名为叶矩(1898—1990),字秋船,号秋蝉。三台中学毕业,曾任塾师。原温岭诗协顾问,多次创议修县志。著有《慎庐残稿》《文学管见》《浙江民族英雄事略》等。叶秋船曾写过一首《追念族叔来青先生》:“耄龄犹是守茅茨,惭愧青年国士知。书剑飘零悲故我,江湖沦落悼吾师。青山难觅高人伴,黄土空埋绝世辞。遗著等身遭浩劫,横流无地寄哀思。”诗后原注:来青先生题墓前联语云:“黄土埋文,文埋黄土。青山伴我,我伴青山。”颔联本此。先生擅长古文,当世实无伦比。平生精研诗文。

太平白山庙景春台戏台藻井。

叶秋船:得旧书如遇故知

叶秋船在纶丝洋老年村民的印象中,也是一位学问很大的人。《温岭遗献录·诗集》中,选了他不少诗作,1995年,《镜川叶氏宗谱》修谱完成。大概1998年左右,叶春友的父亲叶明梅和其他族人还专门到大溪殿下村叶秋船的知友赵沛家中,抄录了叶秋船的一些遗作,印了一本小册子。

叶秋船的诗作在此摘录几首以尝鼎之一脔。

岁暮感怀

无情岁月去无声,节序催人百感生。花傍蓬蒿香不著,文章野草价终轻。

索居望断鸳鸿影,远别梦牵儿女情。身世悠悠年又尽,余生空自爱前程。

村居杂咏(八首录二)

环山环水树成林,锦绣江村气象森。插稻田间迎日出,种瓜堤畔望天阴。

但谈鸡硕豚肥事,不动趋炎附势心。更有撩人诗思处,夕阳池上几声砧。(其一)

伴我多情惟有诗,穷通一样不相遗。闻佳句似交朋友,得旧书如遇故知。

硕果荒江徒自赏,足音空谷系人思。何当重步芳城月,联袂论文酒一卮。(其二)

白山街山市街是纶丝洋人经常赶集的地方。

释宽然:“浙江新佛教运动三杰”之一

纶丝洋村叶氏还有释宽然,这位是被称为“浙江新佛教运动三杰”之一的名僧。在纶丝洋村石碑上,记者知其俗家名字叫叶兴法,是纶丝洋村屏风里人。张直生先生在《温岭书画印人录》一书中有过介绍。

释宽然(1886—1946),字静安,号芳谷,白山纶丝洋人。式海法嗣。曾主持小明因寺(明因讲寺),兼通儒学,工书画,与太虚、华山并称浙江新佛教运动三杰。民国28年,太虚发起“佛教革新”,宽然大受启迪,与华山积极投入革新运动。他们提倡“人间佛教”“人间净土”,其基本内容:“遵纪守法、严肃三规五戒、奉行十净、广修四摄、虔行六度、利益众生、树立我为人人观点”,又提出“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的箴言。他历经30多年革新奋斗,对佛教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

叶如兆:呕心沥血办教育

最后介绍名校长叶如兆先生,叶如兆在《温岭县志》《温岭市志》上都有介绍,《温岭县志》更侧重于介绍其业绩精神,称“在他的倡导下,勤教、勤学、团结向上成为新河中学的校风。叶生活俭朴,廉洁奉公,虽家庭经济拮据,而常接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50年代两次被评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出席全国群英会。1979年当选为省人大代表,之后又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温岭县委委员。是年教师调整工资,教职员工一致提名给他加薪,坚辞不受。1980年12月患病去世时,竟无分文积蓄”。

早在1986年,《温岭文史资料第二辑》就刊过新河中学集体撰写的《呕心沥血办教育的叶如兆同志》一文,文称:

叶如兆一生苦心研究教育,坚定不移地抓教育质量。早在五十年代,就被誉为“教育行家”。甚至在“文化大革命”受批斗的特殊时期,“叶如兆始终认识到为国育才,抓教育质量不会错,身可残,誉可毁,抓教育质量的信念决不变。”

“他认为,要把教育质量搞上去,教师是关键。”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叶如兆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如给新老教师相互挂钩,组成“一帮一”“带徒弟”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相互听课,安排观摩教学;鼓励教师进修,并提供各种方便;经常抽查学生,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检验教学效果;确保教师有六分之五时间用于教学。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他对学生的教育,则是“既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又做到亲切热情,谆谆善诱;同时,还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坚持正面教育,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叶如兆认为,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便于把握领导教学的主动权。因此,他不管工作怎么忙,每天都要挤时间坚持听课,时常一天听三四节。

“叶如兆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上有老母,下有二男二女,老伴在家料理家务,家庭经济拮据。他虽然身上穿的是褪了色打上补丁的卡其中山装,脚上穿的是老布鞋粗纱袜,吃的是粗茶淡饭,但资助别人、支援国家建设却十分慷慨大方。”“一九七九年工资调整时,全校教工一致提名要给他升级,但他坚决不同意。”“由于他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所以他在五十八岁去世时仍一无所有,只给家属留下一千余元的债务。”

据其长子叶仙林回忆,叶如兆大概是1980年6月份在新河小学出席运动会回来后,因身上出现红点去就医,医生诊断为皮肤有毛病,直到8月中旬,从温岭县人民医院转院到浙二医院,住入皮肤科病房,治疗一两个月后不见效,再转入内科,到11月中旬出院回家,过了几天又住入温岭县人民医院,到12月4日逝世。其坟墓在潘岙,刻有王伯敏书写的“光明磊落,正直为人。悼念如兆同志”。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 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王怡

【社科百村行·乡愁】由 温岭市侨联 温岭市社科联 共同主办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