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百村行丨下许村:闾溪之畔许氏居 高士曾作碧筒饮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9日 15:22:21 编辑:
(0)

名片〉〉

下许村位于城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接大闾街村,西接田塘村、后里村,依山傍水,环境秀美。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有下许和山后洋两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458户,1344人,其中村民代表49人,党员42人。全村共有山林1100亩,耕地598亩,其中水田221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国庆塘土地出租为主,平均年收入20万元左右。

村民以务农务工为主,村内共有11家企业,其中8家服装制造业企业,2家机械加工类企业,另有加油站1座。

近年来,下许村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成功创建浙江省卫生村、温岭市美丽乡村整治村,顺利通过台州市无违建村验收。

下许村村部

同处于城南镇闾溪之畔的田塘村、下许村和后里村合称为“大闾岙里”,记者此前曾走进后里村作《百村行》采访,9月28日,记者再次走进大闾岙里,采访了下许村。

在下许村文化礼堂,村委吴燕飞等人热情接待了记者,并致电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邱士玲,请他回来介绍了村史村情。


稻草龙“复活”

下许村文化礼堂内的介绍,突出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墙上有牛轭、短拄、竹扁担、取土弓、水车、山粉铲、梯(脱粒梯)、番薯铲等农具的介绍,室内则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老物件实物陈列,如蓑衣、饭箩头、箸笼、籰、畚斗、草鞋耙、打带机、杭州篮、饭架、油瓶、茶瓶、酒瓶、竹耙、暖锅、四方升、糠筛、录音机、BP机等。其中稻草龙有介绍,却没有了实物,原来,下许村有舞稻草龙的习俗,不过,原作为实物在文化礼堂中展出的稻草龙,因要参加上级一个比赛,拿出去排练了。

此外,礼堂中还有有关人生礼俗诸如周岁、满月的图文介绍,有《罗隐的传说》等民间故事、笑话,有“高高山”起兴的民间谜语,如“高高山,一株刺,头头圈圈挂红箸。(谜底为茶豆)”“高高山,一株蒿,头头圈圈挂刀。(谜底为扁豆)”“高高山,一株松,头头圈圈挂酒盅。(谜底为柿)”。

记者对稻草龙比较感兴趣,因为几年前就从城南镇文化站夏彩微处得知,该镇正在挖掘稻草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也从新闻中看到了稻草龙恢复演出的消息,只是不曾注意到,原来这稻草龙的“娘家”就在下许村,且仅分布在该村。

从下许村文化礼堂陈列室的资料中看得出,城南镇政府退休干部、下许人吴肖何当是出了大力,因为老吴曾是2007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城南镇唯一的调查员。据普查总结的材料,当时全镇共收到“非遗”线索1000余条,经删除重复,去劣存精最后确定重点调查项目209项。这其中有许多条,就是老吴在下许村本村调查获取的。

“稻草龙”这一项目,就是吴肖何向其父亲吴中方(1919年生)调查记录的,调查表上记录称,稻草龙是民国时期下许一民间艺人为儿童春节舞蹈时特制的道具,“现已失传,讲述人(指吴中方)曾在当时看过扎制过程,并未扎制过。”

稻草龙取材:三根一米左右长的小竹棒、稻草、红绿纸等。其制作步骤有四步:

①在一根小竹棒上端钉一条二十厘米长的横档,横档离竹棒顶部十厘左右,用三根预先搓好的稻草绳系在横档两端及竹棒顶端(为制作龙身准备),然后用小苎绳,把稻草在竹棒顶端及横档四周扎成龙头状。

②再将另一根竹棒顶端挖一个孔,把作为龙身的三根草绳并拢穿过孔中打一个结,在结头上扎一小束稻草作为龙尾。

③将第三根竹棒上端也钉一横档,使十字型角度,略大于龙头竹棒的角度,竹棒的三个项点系在三条草绳上,位置取龙身中间,龙头到龙尾长约一丈。

④在扎好的龙头外面糊上红绿纸,再用笔画出龙眼等。

下许村村委吴燕飞给记者看了她手机中存的稻草龙舞蹈短视频,记者发现现在的稻草龙,有大龙一条,还有小龙多条,舞龙时小龙围绕着大龙舞转,充满了泥土的芳香味。

据吴肖何记录介绍:舞稻草龙一般由儿童五至六人组成舞龙队,不用锣鼓,一人用嘴模仿锣鼓,用作动作和赞龙时的伴奏,故其赞龙词第一句即声明:小龙滚滚到你家,锣鼓未带用嘴摋。

“一般小龙有两根支棍,由一人舞,大龙下面有六至八根支棍,每支支棍由一人举着。”邱士玲介绍说。

下许村文化礼堂中的生活用具

下许村文化礼堂中的老物件

大闾许氏迁自福建赤岸

温岭村名中带有“许”字的村,除下许村外,还有温峤镇许宅村、大溪镇许家渭村、城东街道原许家村(现属于萧南村)等村,但许宅村的“许宅”实系“毁宅”之谐音。下许村既以许为名,村里也定居了不少许氏人家,不过,人口最多的倒是大闾吴氏,此外还有曹氏、邱氏、童氏、潘氏、曹氏、叶氏等姓氏。

有关大闾吴氏,记者在写到后里村时就有介绍,大闾吴氏的祖先,最早是从丽水的遂昌迁到仙居,后迁到肖村河头(凤屏社区山河,原山河村),再从肖村迁居到大闾,吴世髦是大闾吴氏始迁祖。

一童姓村民告诉记者,下许村童氏属莞渭童童氏大房。下许村还是下许大队时有12个生产队,其中第十二生产队都是姓童的,后来12个生产队拆分为18个生产队(现为村民小组),童姓所在的村民小组现是最大的村民小组,共有112人。

邱士玲介绍说,邱氏祖先最早是从福建迁过来的,到下许前则是今椒江下陈镇的水陡村(原为水陡乡),谱上记载邱姓两兄弟迁移到温岭,一居丹崖,一居大闾。

至于曹氏的有关情况,记者计划将在田塘村篇《百村行》中予以介绍,这一支曹氏有在贵州民族学院任教的语言学家曹广衢。

为了查考大闾许氏的族史,记者打听到了村民许福林家藏有家谱,老许拿出了他珍藏的1990年时重修的《大闾许氏宗谱》供记者拍摄(其后2017年再重修了一次)。从谱上可知,大闾许氏始迁祖为存逾公,其先世居福建赤岸,“存逾公为温之乐清令,避朱全忠乱,挈家之黄岩,择其风俗之敦庞,山川之秀美者,得闾山之地而居焉。自是而后,瓜绵瓞衍,寖炽寖昌,为刺史者,为都谏者,为教授者,为邑宰者,不一而足,翘然称邑之巨有大族,呜呼,盛矣!”这是清代石桥头人黄际明(进士黄濬即黄壶舟父)在《续修大闾许氏宗谱》序中的一段话。

在明《嘉靖太平县志》和清《嘉庆太平县志》中,也能看到不少大闾许氏的记载,如:

许仁 字尚德,大闾人。博通古今,制行高洁,宋初领乡荐,除知郎州。

许涟 字昆玉,大闾人。靖康间,诏勤王,涟奋起曰:“吾男子,顾不如恤纬之女耶!”遂往从招讨张叔夜麾下,与金兵连战殁。

许生坎妻虞氏,大闾人。绍兴间,生坎入太学,挈至行都。生坎卒于寓舍,贫不能归葬,从杭俗舁柩郭外焚之。火炽,身跃入与俱焦。家人曹狗儿检其骸,归瘗东山。都人吊之,有“谁信寒灯虚岁月,自投烈焰懔冰霜”云云。

许晚 号虚庵,大闾人。绍兴发解,官睦州学谕。族有名琅者,乾道间亦省荐,官建宁教授。

许绍 字继甫,大闾人。咸淳初,领乡荐,仕至福建提举。张弘范师南下,其子请避之,绍曰:“食人之禄,焉避难?此吾效命时也。若与母行,俱死无益。”遂率兵迎战,被获不屈死。子日靖,遇朔风起辄北向长号。

许容 号竹窗,大闾人。膺乡荐,授全州路普江教谕,端行训士,一时司教莫及。至正□年发解。

许大邦 字瑛琮,大闾人。嘉庆丙辰恩贡。

许善 字尚嘉,大闾人。由司狱掾授邺县簿。

许凤侣妻孔氏,大闾人。清操励俗,光益家声。知县赵以“心在冰壶”奖。卒年七十七。

《大闾许氏宗谱》

高士贞妇留事迹

《嘉庆太平县志》记载:闾溪 出大闾山,其白如练,因名练溪。里名因之。许氏世家溪侧。四畔环清,有藕池,为碧莲高士碧筒饮处,花尝开并蒂者。三溪流自岙口,绕冷水塘,出长沙海口。潮入,山岸皆满,退则泥涂数里,俗呼大闾涂。外即骊洋,云骊龙窟其中,每珠光夜见。“骊”、“闾”音近,随读更易,实则骊洋即闾洋,犹之大闾原即大雷矣。

其中“许氏世家溪侧。四畔环清,有藕池,为碧莲高士碧筒饮处,花尝开并蒂者”这段文字,记者在《大闾许氏宗谱》中找到了出处,原来,此处记的是族人许孟钟的风雅遗事。谱载:

孟钟,字仕通,号瑞莲,闲雅好静,避俗如仇,择山池幽邃之地筑室以居,宅东疏为方塘,种藕花数百本,开时辄飞笺召客,为碧莲筒,饮酒赋诗,颓然忘老,次年花并者三,人以为大瑞,远近题咏者累百,因号为瑞莲先生,今藕池故迹尚存。娶柯氏……

“碧筒饮”是古时暑日一种风雅的饮酒法,以荷叶为杯,据说早在曹魏时代就出现了,其法以簪刺透叶柄,以柄为管吸饮,称为“碧筒饮”。由此可见,这位瑞莲先生是一位雅人。

至于上文引述的许涟、许绍、虞氏等许氏家族人员,在《大闾许氏宗谱》中都有记载,其中虞氏的故事,记载在其夫许坎名下,是这样记述的:

坎,字束松,号省岩,读书习举子业,年三十,补太学生,偕配虞氏至京,逾年而卒,虞方二十七岁,誓不改志,越月舁柩出郭外焚之,火势 方炽,虞氏投火而烬。都人哀之,赋诗以吊者千数,惜无达于上而旌表之,至今为憾焉。后家人曹狗儿拾其骸骨以归,附葬东山父墓下。

附载挽诗:曾传贞媛继夫亡,守义轻生最可伤。谁信寒灯虚岁月,自投烈焰懔冰霜。生来一代红颜尽,死去千秋侠骨香。今古纲常谁辈事,独教巾帼永传芳。

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做法不应提倡,但是在古人的心目中,虞氏却是应当流芳百世的。

下许村民居

许伯旅建三元桥

《大闾许氏宗谱》还记载了一位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许伯旅,其著作经临海博物馆徐三见先生整理,已收录在《温岭丛书》中出版。(此前,已收入徐三见整理的金嗣献编印的《赤城遗书汇刊》中)

《大闾许氏宗谱》中提到的“廿一世祖行伏十四公刑科给事中”当即许伯旅(字廷慎,号介石)。谱上的一篇谱序中也提到,他迁居黄岩山后许,即今路桥区峰江镇山后许村(即将出版的《路桥历代诗歌选注》从《山后许氏宗谱》中选录了多首许伯旅诗)。

《大闾许氏宗谱》也记载了许伯旅事迹,值得注意的是,一是他创办了毓英书院,二是捐资造了泉溪(今温岭太平)的三元桥。

文称:(介石公)自幼习举子业,十龄颖悟非常,有老成器度,及长,才名震一世,文继董、贾,行侔韩、范,尤长于诗,当日称为“小杜”,先生明初选举贤良,公以明经征辟,与泉溪谢芥舟先生同征,谢授应天府府丞,公授刑科给事中。建文帝召入禁中,密预谋议,献诗辄称旨。有二子,年方髫龄,建毓英书院于大溪头祖祠之畔,延耆儒谢敬冲为子师,教以圣贤正心诚意之道,次及五经六艺诸子百家,靡不贯彻,通晓后皆为名诸生。又于书院旁置义店五所,置薪米床褥炉灶诸物,以待过客,不取其偿,至其第宅在本里者,嫌于去城颇远,不便与长官晋接,乃复置别院于城内之上溪,会溪水泛涨,人嗟徒涉,更捐资建三元桥一座,至今遗泽尚存。至建文末,靖难兵起,公义不为屈,全节以死。有遗稿名《介石集》。其友林公辅、李药所、谢芥舟诸公为之序,公之生平行实,不能详载,具见芥舟先生序中。近代犹有诗集刊刊板藏于家,后为兵火所烬,惜哉!

清代时,黄际明就在毓英书院读书(他在谱序中称之为毓英书屋,时老师为陆西溪夫子)。

至于大闾许氏宗祠,原来在大闾街上,土改时分给农户了,现已无存。《大闾许氏宗谱》中有清光绪二十年许氏裔孙雨岩润之所撰的《闾溪许氏祠堂记》,从中可看出:

……闾溪许氏之祠,建于街左,土木非甚壮丽,基址亦极恢闳,列烟堠以作嶂,秀毓灵钟;环练水以为襟,流长源远。地虽邻于辐辏,堂自处夫幽深。通二桥于上下流,何嗟徒涉;立两庙于左右侧,倍觉有灵。且雷峰拱秀于西南,螭浦发源于东北,洞岭樵歌四起,淡湾之牧笛遥传,访仙迹于锦屏,花光并灿;普神光于梵宇,香火同绵……

2017年谱上所收的大闾许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温岭、玉环两市,即城南镇田塘、下许、大闾街、后里、冷水塘等村,城东肖(萧)村萧南村许家、紫皋村,城西莞田等地(莞田房未入1990年谱),以及玉环芳杜、灵门等地。


【社科百村行·乡愁】由温岭市侨联 温岭市社科联共同主办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丨记者 黄晓慧

编辑丨陈涵婷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