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百村行 | 渡南头村:抗元英雄陈仁玉 后裔定居渡南头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9日 15:21:49 编辑:金敏
(0)

位于金清大港南岸的渡南头村是新河镇政府驻地,2004年,新河镇政府迁入渡南头新区。

披云大桥。

渡南头村属于镇中服务区,这里交通便捷,横淋线穿村而过,国科大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台州院区、新河交警中队、新河消防中队等都在该村。

关于渡南头村,中华书局出版的《新河镇志》中是这样介绍的:渡南头村以村委会驻地渡南头得名。位于镇境中心,辖本村落,23个村民小组,834户,2282人,多陈姓。有耕地465亩,其中园地49亩。

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载:“渡南头,在金清港南。”因无桥,当地行人靠渡船往返,故名。今金清大桥(又名寺前桥,清嘉庆初年改建为五石拱桥)和披云大桥横跨金清港南北两岸,已无渡船。原有完小1所,现已撤并。

9月21日,因《百村行》采访,记者再次走进渡南头村。

渡南头村庆丰桥。

金清陈氏始迁祖为陈仁玉三世孙

渡南头村陈氏属金清陈氏,其祖先是曾隐居温岭石塘的南宋民族英雄、世界第一部食用菌著作《菌谱》作者、仙居历史文化名人陈仁玉。2020年12月28日上午,温岭、玉环两地的新河金清陈氏后裔一行20多人,曾专程前往仙居县寻根问祖,寻访陈仁玉史迹。

这次去渡南头村,记者找到了曾去仙居寻根问祖的金清陈氏理事会会长陈新夫,他提供了《金清陈氏宗谱》(1997年重修)及《仙居陈氏宗谱》供记者拍摄,还找来了邻村六闸潮村的陈妙寿、陈冬生等人,一起介绍宗族历史。

陈新夫等介绍,上世纪60年代,由族人保管的民国《金清陈氏宗谱》总谱,被当作废纸,售与人作炊皮薧头包装纸用,幸好三房丁岙房谱、八房石刺头上叶房谱还在,还能知道远祖是抗元英雄陈仁玉。

金清陈氏宗祠。

1997年重修的《金清陈氏宗谱》从十六世开始记载,谱中已无一篇旧序,只有二十世裔孙陈兴礼1997年撰写的一篇新序。

不过,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民国浙江通志稿》第十二册《民族考》中,就有关于金清陈氏的记载:“温岭金清陈氏,始祖寿三,仁玉三世孙。元至顺时由黄岩石塘迁金清。”清代林之松《绿天亭诗集》中,幸而保存了《金清陈氏族谱序》,文称:

邑金清陈氏,初为仙居人。自其祖仁玉府君始居郡城,宋德祐间谢太后诏天下州郡降元,公劝权知州事王珏募义民死守,城陷,遁入海,隐黄岩之石塘,传三世至处士寿山公,守义不仕元。会至顺时日本不通贡,遣阿刺罕统舟师征之,遇飓风舟坏,弃师平壶岛,大掠海上,边民震戁,处士公由是迁金清居焉。今之蕃然而炽者,皆托始于此。

处士寿山公当即陈兴礼撰新谱序中所称的“耕隐公”。而寿山公后又五世,金清陈氏出了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进士陈绮(温岭博物馆中“温岭明清进士”墙上有展示),他是成化十四年(1478)曾彦榜进士,为三甲第42名。林之松在谱序中是这样介绍的:又五世而得闲先生用名进士起家,历官蜀藩参议,明孝宗朝内侍李兴尝欲荐之,先生不可,卒以无内援罢归。

清《嘉庆太平县志》卷十一有记载:陈绮 字于章,号得闲,金清闸头人,宋提刑仁玉之后。成化戊戌登第,授中书舍人,升工部副郎。抽分芜湖,悉循旧额,于己无所入。大冢宰三原王公谓其行事通敏,持身刻刻以名检为重。升本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奉命视通州、济宁一带河道。时河决张秋,遣内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副都御史刘大夏前往修治,兴察知公能,欲与山东参政张缙并荐,公耻出内监门,力辞不得,以诚告刘都宪,始得已。天台庞给事泮自京寓书曰:“李内官荐章至,深惧执事在列,今不在,众论韪之。”后出为四川松潘粮储参议。松潘在万山中,番苗杂处,号难治,公廉明有威,远近慑服,仓中有五年之储。巡抚嘉禾钟公荐公可大任,为同事者所忌,钟去,公亦报罢。既归,萧然一室,惟以书史自适。谢文肃公深敬礼之。

台州船员培训基地。

《台州墓志集录》一书收录的《明·赵鉴墓志》为陈绮书丹、填讳,落款为“赐进士出身、北京工部员外郎同邑陈绮书丹、填讳……”《嘉庆太平县志》记载,曾有进士坊立于金清闸南。此金清闸即今六闸大桥。《新河镇志》主编林崇增则在《屿头陈氏宗谱》中看到了陈绮撰有《白莲堂记》,惜乎原文未见。

林之松在谱序中称金清陈氏的祖先“多以节义显”,对陈仁玉和陈绮(参议公)的节义颇为赞叹。他这样写道:今陈氏之先多以节义显,斯亦奇矣。当宋之末造,天下顺风而靡,仁玉公挟斗大之空城以拒,违母后之命而抗强元数十万之师,事其有可为者哉?卒乃决然为之,义不返顾,延及其八子孙,尚有老死于海滨,矢田横之愤,而蹈鲁连之行,可不谓难焉者欤?参议公固尝贵于时矣,使其得稍委蛇,固亦不止于是也。而内失貂珰之援,外触绣衣之忌,幅巾扁舟,归其故里,视相如之于狗监为何如者耶!故家右族,其先世必有一一仗节守义,与耿耿不可磨灭之事,非徒侈殷盛矜名位而已。

陈新夫介绍,相传首修《金清陈氏宗谱》及建造金清陈氏宗祠的,就是陈绮公。

陈绮首建的原金清陈氏宗祠,就在六闸大桥西南,老祠堂今已荡然无存,改建为七间房屋了。据介绍,土改时,人们将金清陈氏宗祠改为六闸小学,该校系初小,高小则到渡南头小学就读。六闸小学办到1968年左右,老祠堂被当时的蔡洋公社拆除了,改建为蔡洋公社办公处(公社原办公地点在潮未至)。后来,蔡洋乡又并入新河镇。再后来,建筑又被出售给私人办厂了。金清陈氏后裔没有办法,则在现新河镇市民大道南侧的新濠家园边上,重建了简易的金清陈氏宗祠。

金清陈氏行第名行,自一世至四十八世为:文叔宗伏缵元永怀仲德乾光显其国家有嗣恒兴维邦秀彦汝用以昌式嘉懋建英才发越誉望高超治安俊士必立中朝。现六闸潮村潮观还有十七世“有”字辈,金清陈氏最小的一辈到廿五世“汝”字辈了。

除了陈氏外,渡南头村还有李氏、连氏、任氏、毛氏、卢氏等姓氏。其中,李氏有百岁老人李步唐。

廊桥清芬桥。

温岭翻水站:立站翻水似龙喷

记得童年时,记者经常在广播中听到“蔡洋翻水站”之名,现在这座翻水站叫温岭翻水站,就在渡南头村运粮河与金清大港的交界处。当天,记者专门去温岭翻水站看了一下,发现“温岭翻水站”五个字,原来是最后一任温岭县委书记、第一任温岭市委书记陈广祥所题。附近居民说,温岭翻水站现在有时候也要开机调试的。

温岭翻水站的前身是蔡洋翻水站,1993年8月9日更名为温岭翻水站。渡南头还有国家投资8.16万元、1955年4月15日建成的蔡洋抽水机站。《台州地区志》上有蔡洋抽水机站和蔡洋翻水站的介绍(《温岭县志》中也有介绍),其中蔡洋翻水站是这样介绍的:位于温岭县蔡洋乡渡南头村运粮河口。1963年8月建成。国家投资36.44万元,自筹18.44万元。安装机组7台,每台机组配备44千瓦柴油机、丰产50型水泵各1台,总装机309千瓦。1964年春,扩建为10台机组,总装机441千瓦。运粮河口建设配套工程3孔控制闸1座。1979年冬扩建中厢、三顶桥等5座控制闸。主要提取金清大港水灌溉新河、箬横、松门等易旱地区。1981年秋,机组更新为10台单机73.5千瓦柴油机,总装机735千瓦,翻水流量每秒5.5立方米,灌溉面积8万亩。

温岭翻水站。

至于蔡洋翻水站为何是1963年建成,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才恍然大悟,原来,1962年冬至1963年春夏间,温岭发生了大旱,名医赵立民的《楝花庐遗集》收录了充满了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的叙事诗《抗旱行》:壬寅冬迄癸卯春,久旱半年事惊人。大河断流小河裂,轻云薄雾未沾尘。屈指已近清明节,翘首长空飞赤日。晨汲井干万户愁,打秧田涸千家急。惟党领导最英明,响亮号召战斗声。长期抗旱计划定,事在人为分析清。下乡同志包区干,县委书记带头行。调动因素皆积极,石粘成立办公室。工商各业善支援,物质条件无欠缺。社队力量尽发挥,老农献计尤忠实 。深山绝谷水源寻,河底溪边深潭掘。立站翻水似龙喷,以机抽水如鲸泼。跨山越海不辞劳,手挈肩挑甘费力。直欲奠定耕插基,岂惟暂保秧田活。集体意志铁般坚,毕竟驱水上高田。湖漫太湖两水库,及时放水涌甘泉。自然亦若被征服,夏前十日雨连绵。黄岩更送长潭水,盛情如花锦上添。全县田亩三十万,保质保量插齐全。平原四望皆新绿,争取丰熟胜往年。始信困难能克服,抗旱如是万事然。只须革命干劲足,人定管教能胜天。

“立站翻水似龙喷,以机抽水如鲸泼”,有了翻水站,再加上湖漫水库、太湖水库放水,“夏前十日雨连绵”,黄岩长潭水库送水,才使全县30万亩田保质保量种上了水稻。

319路公交车经过渡南头村。

1963年4月16日《浙江日报》刊登了胡哲启写的《带头车水挑水 帮助解决问题》,报道称:

温岭县各级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和社员一起抗旱,加强抗旱工作的领导,帮助解决下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最近,县委、县人委专门组织了县级机关干部一百十多人,分头深入到旱情较严重的地区,帮助生产队发动群众开展抗旱斗争。(中间略)各级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后,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与群众一起商量抗旱办法,使抗旱中的许多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县委常委李勃同志深入到淋川大队以后,召开了干部老农座谈会,会上大家一致要求县里设法把金清大河的淡水放过来,解决这里的育秧、春耕用水。以后,李勃同志在乌沙、塘下等公社调查群众意见时,社员们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李勃同志把这些意见带到县里,县委、县人委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便决定在蔡洋公社建立一个翻水站,把金清水系的寺前桥大江的淡水送往松门、箬横等支流。县委、县人委作出决定后,就组织各部门一齐支援,把三百马力的二十多台抽水机连夜运到蔡洋;温岭机械厂的职工也放弃了休息,连夜赶往蔡洋安装抽水机,经过两天突击,翻水站建成了,加上本地原有的抽水机,合计三十多台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支流的水位迅速提高。淡水到了,淋川公社的九十六个生产队,每天组织一千八百多个社员挑水、运水,灌溉秧田。箬横区各地公社还以公社为单位成立用水小组,统一指挥,做到合理用水,不让一滴水浪费掉。(下略)

寺前桥南街。

翻水站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91年,蔡洋翻水站曾获抗灾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8月9日,本报刊发《节约用水 全民抗旱》报道称:

在位于新河蔡洋村的温岭市翻水站,当工作人员按下电钮,4台机器立即启动,随后金清大港的水通过闸门迅速地涌向运粮河。当天,翻水站正在进行调试,一旦我市旱情达到Ⅳ级响应,翻水站就会投入到抗旱工作。

“翻水站启动工作后,可以为新河、箬横、松门、石桥头4镇的15.7万亩农田提供灌溉。”市水利局局长陈宇斌告诉记者,距离上一次翻水作业,刚好过去十年。

金清大桥。

寺前桥南街繁华不再

寺前桥南街属于渡南头村,当天下午,记者在街上见到了剃头师傅李华定(已故十多年)之妻。阿婆告诉记者,以前南街是非常热闹的,有糠行、香店(边上渡南头人做香出名)等。年轻时,她曾在糠行称糠十多年,就是作为交易双方的中间人,促成交易,赚取仲钿(她回忆大概是100斤糠一角五分)。“以前箬横花芯人的柴担也从我店门前经过,还有其他地方的鲜虾担来,敲梆鱼敲上来的黄鱼也曾在这条街上卖,三角五分一斤,可是我也买不起。”因为她丈夫剃一个头只有一角钱,就舍不得买。

渡南头村的保界庙是真君寺(庙),现并入灵宝庵统一管理。据介绍,原真君庙在翻水站这里,因建设翻水站而迁庙。真君庙主祀阮弼真君,寿日为十月初三,有大街柱、后行柱、庙前柱、庙下柱、六闸柱等七柱。渡南头真君庙系从塘家洋村迂浦里真君庙分灵,而滨海镇桩头村的真君庙则从渡南头真君庙分灵。


【社科百村行·乡愁】由温岭市侨联 温岭市社科联共同主办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 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王怡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