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百村行丨虎头山村:星山陈氏发祥地 山形肖虎号虎头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09:48:59 编辑:
(0)

在温岭,大溪、泽国等地都有“虎头山”这一地名,但作为村名使用的,只有城东街道虎头山村。

市客运中心就位于虎头山村等村地界。东西方向穿过该村和下蒋等村的锦峰路,与横石路和牧新路一样,都是鞋业集聚的重点路段,几年前,市里进行过鞋业整治提升。村里还有座叫虎头山的小山丘。

横峰河虎头山村段,河边山前即白鹤滩。

星山陈氏祖地

因《百村行》栏目采访,11月30日、12月1日两天下午,记者两次走入虎头山村,经锦峰路,直奔虎头山而去。

山北麓有水井一口,山不高,步行两三分钟就到了山上,观音寺东边空地上,立有一座通讯高塔,树影间,更东边高一点处则有座凉亭,走近看,原来是“星山亭”。

星山亭。

凉亭中嵌有《凉亭序言》石碑,介绍造亭之缘起。原来,该亭是2013年元月,由村民於小夏、陈友福、林小梅三人组成筹备组发起筹建,观音寺赞助8万元,村民陈新荣、陈爱民、於锦波等也各赞助一两万元。该亭于2017年8月完工。

看到“星山”两字,记者当即想到,原来,“星山陈氏”的“星山”,指的就是虎头山,即明《嘉靖太平县志》中的“叶屿”。明《嘉靖太平县志》卷一载:“叶屿 在县北十五里,一名星屿。傍有虾蟆屿、苍屿、龟屿、鸡鸣屿、建平屿、林家屿、蒜屿,合而为七,如北斗七星。”可见,星屿(星山)因与边上的其他六屿合而为七,如北斗七星而得名。

现星山陈氏宗祠在阳光社区原山凰村原市七中(更早是田洋中学)边上,最早却是在虎头山村。

记者曾专门查阅过1995年修的《星山陈氏宗谱》(山凰陈良平藏)。谱载,星山陈氏肇基祖良绛公,本是福建建阳县建山人氏,其父陈克球(建山第十二世)生三子,长良某仍居建山,次良变徙黄邑(黄岩)澄江头,良绛行三,字居帐,号乐直,赘居叶屿,是为星山陈氏始迁祖。良绛生育三子,长国玺,次国琛,三国鼎,只有“琛公有传,大发其祥”,国琛生凤昭,凤昭生天宇,天宇生五子,长子宁老,无传,早世。次子绥老,三子颐老,四子祺老,五子福老,除长子外,后四子遂成为四房之派。如今,星山陈氏后裔分布于城东街道山凰村、洋河村、下蒋村、虎头山村、山南前村、河边村,城北石粘、九份,城南莞岙,太平街道山下金、北山,石桥头石桥街,松门街和玉环东岙里等处。星山陈氏行第名行为:良国凤天老(六世七世无行)循(第八世)文仲季兴应伯叔世隆君恩绍祖在圣学志大立嘉名宗邦永显荣廉洁宏伟贤;字行为:居思均天景子于汝允秉卿克朝承之廷英元德振业茂端可守时清彦亦从诗美传达华锦纶忠杰镖。

《星山陈氏宗谱》中有清太平县(今温岭)进士黄濬(壶舟)、举人赵佩茳等所作的谱序,黄濬《丁巳重修宗谱序》载:

星山祖自克球公由建山迁来,第三子良绛公置业于斯,遂为星山始祖,凡分五支,至第五世而长支无传,其四各分一房,绵绵延延而为星山陈氏祖。幸也其安土重迁也,设使四房之人,或远隔郡国,或分处朔南,则将分为四族而为四族氏,虽千万陈氏族外,加增四陈氏族亦不为多,而陈氏之祖不同伤其离逖乎哉。今三房于城关东外(按,原文误为“城东关外”)复建小宗祠,自 至 世均入此祠……

这里写到了三房在城关东外建小宗祠一事,据温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王枰先生介绍,县城工人文化宫边上,原有一座星山陈氏宗祠。应当就是这座小宗祠。王枰介绍,星山陈氏后裔陈洪道先生(原名范,字演九,系清末举人,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一次恢复国会、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曾为陈家祠堂撰写一副对联:“阖族千年瓜瓞绵,当门百丈梅峰香”,横额为“星山衍派”。

民国十四年,清举人赵佩茳曾为星山陈氏作《重修星山陈氏宗谱序言》,文称:

近百年来,数吾邑右族,必以陈氏为首称,余初不知其何指。迨与陈翁杰生交,获睹其新修谱,始知其族之大,自城而乡,占地十余里,丁口以数千计,所为支图、行传亘数十巨秩。呜呼,盛矣。陈氏来自闽之建山,自宋及今千余岁矣,族聚之繁,始自元明,至清代而益大,世居邑东叶家庄之星山,故称星山陈氏。旁支别迁者,犹不在此数,为房者五,皆于星山左右,星罗棋布,望之蔚然。有祠以祀其先,然毕而燕登席者,恒数千余人。成化建治后,三房始以一支迁城,科第文学,累累不绝,先后致宦达者数人。(下略)

文中称:陈杰生介绍,他的从叔则山(即清末举人陈廷锷,又名陈策三,所写咏箬山石屋诗句“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住山腰半海滨”脍炙人口)曾主纂星山陈氏宗谱,修谱的还有秀才陈章甫。

从虎头山上可远眺楼旗尖。

星山陈氏名人入县志

历史上,星山陈氏颇出了些人物,载入县志。

如清《嘉庆太平县志》载:

陈国鼎 叶屿人。江山场使。(按:为南宋人)

明《嘉靖太平县志》载:

陈颐老 叶屿人,官国子学录。

清《嘉庆太平县志》载:

陈颐老 字景寿,叶屿人。少与泉溪洪存德同学,明《左氏春秋》。元中叶领乡荐,授国子学录,年四十即谢归。洪与同举,官国子掌书,亦寻致仕。

陈元,是元代大文学家乐清李孝光的孙女婿,清《嘉庆太平县志》载:

李孝光 号五峰,乐清人。诗名重一时,与黄岩陈叔夏数往来唱和。以女孙妻邑叶屿陈元。(记者按:陈元,字于明,号恒斋)

清《嘉庆太平县志》载:

陈德 叶屿人。太医院吏目。有承恩坊。

明《嘉靖太平县志》载:

承恩坊 在叶屿,为太医院吏目陈德立。

清《嘉庆太平县志》载:

陈季龙 字尚浩,号起潜,叶屿人。四川沙关巡检,从征土官,转铅山大使。

陈皋言 字克邦,叶屿人。金华仓大使。

陈尔瞻 原名避(按:尔瞻名应颙,避嘉庆帝颙琰讳而隐去不书),叶屿人。幼孤,抚于母黄氏,比长,温凊定省,克供子职。励志诗书,为弟子员试辄高等。邑侯许成章题其门曰:“二五人中,宓子抠衣恐后;三千官内,蹇修将币何迟。”年七十二,垂殁赋诗有“风尘能暗黄金市,霄汉应开白玉楼”之句。才高遇厄,士林嗟悼。传有《星野集》。

清《嘉庆太平县志》载:

陈梦雷 字函玉,号兆魁,叶屿人。贡生,考授州同,分发江南,承办河工,浚泰州丁溪一带二百余里。河员以奔走应对为能,兆魁朴实任事,与同辈不合,归。富而能施。康熙三十一年,岁歉,出谷五千一百余石散乡里。三十三年,又散种谷一千四百石零。见何侯有略《陈兆魁赈济册序》。其于拾骸瘗骼等事,尤亟亟为之。殁日,阖邑人举其生平十善报于官,并有传其为神者。

以上的叶屿,都是指叶家屿,即今天的虎头山一带。《太平县志》载旧十九都管村四,其中就有叶家屿。后来还曾一度改称为叶家庄。

虎头山村现有庄里、叶家洋、鸡下洋、田洋四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庄里。村部就在虎头山(山)的东南麓。从叶家洋这个地名,还可联想到叶家屿、叶家庄等老地名。

除陈姓外,虎头山村还有戴、林、李、蔡、刘、於等姓,其中林多居于庄里,戴居于叶家洋的三份头聚落,李居于田洋。林姓为五里泾林氏分支。

虎头山村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们告诉记者,以中心大道为界,南边叶家洋(后吴、三份头)、鸡下洋的8个小组房屋已改造完成,有排屋,也有高楼(指翠湖嘉园,有四幢高楼,虎头山和河边村的安置房)。北边的还没启动,他们也盼望着像前边的村民一样,早日住上新房子。

温岭客运中心。

沈峰烈士牺牲在虎头山

“文化大革命”时期,虎头山村曾改名为“沈峰大队”,这沈峰是一位在虎头山村牺牲的山东南下的烈士。

温岭南下干部王世来曾撰有《他心里想的是群众——记沈峰烈士》一文(见《峥嵘岁月 温岭解放和剿匪斗争纪实》),全文如下:

1949年9月的一天下午,温岭财政科税收员沈峰从横峰乘汽船回城关,途经保合乡(今锦屏镇)陆公桥地方,船被埋伏在河两岸的土匪拦截,强令停船“检查”,并大喊大叫进行恫吓:“不停船就开枪打死你们!”顿时,船里乘客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很多人看到沈峰带有木壳枪,就向这位陌生的年轻干部哀求:打起来我们会遭到无缘无故的伤亡,还是行行好心,莫开枪吧!”也有人劝说沈峰把枪藏在舱板底下,停船让他们“检查”,并表白自己不会向土匪告发的。其实其中有的是预先潜伏船上进行策应的歹徒在从中拼命怂恿。此时,具有对敌斗争经验的沈峰清醒地意识到,只要不停船,进行阻击抵抗,可能冲过匪徒的伏击圈,自己还有生还的希望,但船里人多,必然会带来伤亡。如果停船,让土匪“检查”,自己难以活命。在此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沈峰心里想的是船上乘客的生命安全,毅然决然地藏了枪,叫老大停船。结果匪徒蜂拥登船,掀开了舱板,收缴了木壳枪,七手八脚地将沈峰五花大绑,拖到虎头山脚,绑在一棵树上,连发数枪,年仅29岁的沈峰中弹牺牲。船行不远,乘客听到几声枪声后,有的后悔不该为了自己的安全,哀求那位同志停船,结果白白地丧了他一条命;有的还不禁潸然泪下。

沈峰是山东莒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1月随军南下,5月下旬来温岭,任财政科税收员,派驻横峰黑老虎卷烟厂负责税收工作。他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风雪,奔波在外,工作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深受领导好评和群众的赞扬。陆公桥村群众为了不忘他舍身救人的高尚品德,该村曾改名为沈峰村。

文中的陆公桥村应是虎头山村,沈峰村应当是“沈峰大队”。12月1日下午,记者在虎头山村村部的老年活动室内采访时,当地多位年长的村民还清楚地记得沈峰的事迹,称他当时带着枪,本来完全可以还击的,但是开枪还击,就有可能误伤无辜老百姓,因此才藏了枪,最后竟然被匪徒枪杀了。枪杀的地点,就在虎头山前的白鹤滩上,是绑在山枣树(苦楝)上被枪杀的。当地老百姓将沈峰葬在虎头山上,后来才迁葬在温岭烈士陵园。

2015年11月15日病逝的“故事大王”温岭中学退休老师邵云昌先生,就曾在虎头山村(时称沈峰大队)沈峰小学教过书。12月1日下午,记者碰到了邵云昌老师当年的一位学生,也有60岁了。他回忆说,沈峰小学那时办在田洋的原星山陈氏宗祠内(83岁的陈竹友回忆,以前叫田洋小学),不是后来的锦峰路北侧的四有小学这里。那时的校长是横峰西洋人金永寿,邵云昌老师当年喜欢讲故事,回老家碗头山时就步行从现锦峰路北边的一条大路回去。

四有小学则是原下蒋村、后洋吴村(以上两村现并为下蒋村)、虎头山村、莘塘村四村学生就读的学校,停办后曾改为城东中心幼儿园四有分园,现在幼儿园也搬迁至楼山了。

翠湖嘉园。

星山庙与观音寺

村民们说,虎头山因山形像虎头而得名,有一大一小两头虎,其中大虎的虎头在东边,在造大寨屋时开始采石,几年后被采完了。观音寺和已拆的星山庙则是建在虎尾上。

星山庙是下蒋(指原下蒋村)、虎头山、山凰、山南前四个村的保界庙。观音寺内的一块石碑介绍,星山陈屿迁居后,元代时在星屿(虎头山)这里建立宗祠,同时建立星屿庙,后称繁昌乡叶加(家)屿星山庙。在新中国成立初年,星山庙仍留有上庙三间,西间供送子观音和几尊将军像,并有《西游记》壁画。中间供有波罗大帝神像。东间供有土地公婆及财神。下庙与其相连作戏台。为1955年解放一江山岛战前作准备,1954年,在虎头山建立兵营和对空观察哨,将庙屋拆至山顶,驻有二十军六零师一个加强班的兵力,当年设立的航空标志至今还在。



【社科百村行·乡愁】由温岭市侨联 温岭市社科联共同主办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 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郑黎明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