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巨变70年·温岭再出发丨城北:借势蓄势,童鞋之乡“上新”
源稿: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30日 10:24:57 编辑:朱良章
(0)

本网讯 记者 王莹 通讯员 梁伟伟/文 通讯员 颜林君/图

9月21日上午,城北街道中大街上人头攒动。千呼万唤始出来,历时近半年,承载着温岭童鞋精华的童鞋精品街试营业,这条沉寂一年多的“问题”老街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新的开始。

精品街刷新街道“颜值”

独家龙、史班迪、球丹、几米熊……30多家本地知名品牌一字排开,走在街上,你会不由自主地左右张望,各个店铺炫酷的外观设计就已经抓住了来往路人的心,或大气时尚,或个性独特。而店铺里颇具艺术感的展示摆台,各色精致的童鞋,更是吸引了来客的眼球,赋予采购商记忆点。

据城北街道分管负责人介绍,童鞋精品街是集休闲、体验、零售、订货、洽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对外展示窗口。目前入驻的31家童鞋企业,其中15家是规模上企业,其他的也是辖区内的成长型企业。

童鞋产业是城北的支柱产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无序发展也曾带来“脏、乱、差”等问题。中大街作为城北鞋业的发源地之一,两侧聚集着100多家民房制鞋作坊,在鞋业整治大趋势下,无疑成为了整治的重点区域。可整治后的中大街,一改往日的车水马龙,变得异常冷清。今年3月,街道决定将这条极具童鞋产业发展历史底蕴的中大街打造成为童鞋精品展示街,一条能展示城北鞋业硬实力的精品街。于是,制定规划、挨家挨户做工作、立面改造、招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精品街落成,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城北童鞋早已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个‘礼拜鞋’了,应该让大家都来看看咱们城北鞋真正的实力。”“几米熊”鞋业负责人赵先生表示,有了这个展示区,不仅可以在本地打响知名度,而且客户要订货,也可以直接领到这里,比以前工厂里的小小样品区高大上得多。

这里曾是“亿元明星村”

从建成到兴旺,从破败到新生,沿江居老书记陈小秋对中大街的变化深有感触。“当年,我可是中大街上的第一批居民,看着它一步步走到现在。”在老书记口中,记者得知,中大街原来只是被荒田包围的一条小道,1986年被正式规划,三排四层排屋面向社会出售,因靠近省道泽坎线,交通便利,一些制鞋作坊纷纷集中到这里,原住在城北花桥村的陈小秋也成为了中大街的第一批居民。

“那时候门面房几千块一间,只要有营业执照和身份证,就可以买到,搬来这里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做鞋及做配套的”。在陈小秋的回忆中,那时候温岭鞋业兴起不久,原本从事书包生意的他也开始跃跃欲试。“当时做鞋都是纯手工的,有一次我见一个钓浜的亲戚买了一台注塑机,想着可以把它应用到做鞋上。” 于是,陈小秋远赴武汉,购入了城北第一台注塑机,让城北鞋业开启华丽转身,据说当年的年产值就达到一百多万元。

架台机器就开工,租间房子便办厂的“野草式”经营模式,一度让中大街成为民间创业的乐土。中大街上,几乎每一户都是一个家庭制鞋作坊,人人都会做鞋。没有设计图,没有生产线,看市面上哪个鞋样好看、畅销,就学着做,从开料到车面,从帮面制作到扣抵定型,几乎都是一手包办。尽管如此,那时候鞋子卖得异常火爆,用老居民郑理富的话说,就是“鞋子根本不愁卖,每天都是供不应求。”郑理富告诉记者,八九十年代,城北的鞋子尽管质量不好,但是因为价格低廉,销路特别好,不用自己找买家,每天上门“求”货的人特别多,不是关系好的还不给留货。

制鞋业蓬勃发展,给中大街上的每家鞋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少的一年可赚十几万元,多的则有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中大街所在的沿江居在1994年-1996年,连续三年获得“亿元工业明星村”称号。飞鹰鞋业、足友鞋业、路友鞋业等许多如今的规上企业都诞生于此。

以中大街为中心,辐射四周,整个城北的制鞋产业蒸蒸日上,各类制鞋及鞋铺生产达1500多家,其中童鞋企业509家。城北童鞋以其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享有“天下之履,十有其一”的美誉。 2011年,在中国国际鞋类展上,城北街道更是被授予“中国鞋业名城·童鞋之乡”称号。

产业革命加速洗牌转型

经营虽好,产值虽高,但渐渐的,很多问题也接踵而来:产业“低散危”、环境“脏乱差”、交通“阻堵塞”……中大街也变成了“低、散、乱”的问题街。“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把东西放在门口,顶棚搭到路上,十几米宽的大街变成了小道,房前屋后都是废料堆积,整条街上都是刺鼻的胶水味。”陈小秋说,中大街的鞋业生意越做越大,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不仅如此,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掣肘了本地鞋业向好、向上发展。2018年,鞋业整治提升全面推进,城北街道重拳出击,精准发力,关停无证照和超范围生产单位513家,注销吊销营业执照458本,拆除门头广告1029家,查扣仿冒鞋37000余双,民房生产企业516家全面退出。中大街上的98家企业也全部退出了沿江居,多家成长型企业被街道引导整合搬迁至南山闸、后湾、横塘等工业园区。

鞋业退出民房后的中大街虽然沉寂了下来,但对于企业来说并非坏事。其实几年来,由于家庭作坊的局限,很多企业都离开了中大街,搬入了工业区。大树鞋业自2008年搬入南山闸工业区后,产值翻了几番,“厂房大了,安全隐患少了,以前在中大街一年最多几十万元产值,现在能达一两千万元。”大树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先生说。

鞋业整治,并不仅仅是关停、整顿,更是一次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近年来,打响品牌、做有质量的产品,推动童鞋产业优化升级,这已经成为城北许多从业者共同的奋斗目标。于是,有了飞鹰鞋业在全国开设百余家自有品牌连锁店,打响品牌效应;有了足友鞋业与中国皮革制鞋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合作,成功组建全国首家学生鞋研究中心;有了必克体育成功签约“迪斯尼”品牌,加快了上市步伐;有了“几米熊”与瑞士实验室合作开发儿童机能鞋受到市场青睐……嫁接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今天的城北鞋企已逐渐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打破了原有的低端锁定,焕发新的生机,几大龙头童鞋企业更参与了各类国家、省、行业标准制修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行业“话语权”。

环境革命刷新城北新面貌

今日,漫步在中大街的另一端,原本老旧的民房也经过精心打扮,变得整洁有序,鞋企退出后,这里被重新定义为商业街,经营服装、化妆品、百货……半年来,已有40多家商铺相继入驻。在中大街北侧,沿江公园、漫步道风景独好。每到黄昏,人们聚集于此,或在商业街中逛街购物,或在清水河畔信步闲聊,昔日的热闹场面得以再现。

中大街的变化只是城北鞋业提升改造中的小小缩影,在鞋业整治升级之轮驱动下,几年来,城北小微园区建设成效凸显,横塘小微园区、山头赵工业区、麻车后湾工业区等相继迎来了入园企业7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29家,成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园”;“产业革命”的同时,“环境革命”带来的蜕变也在城北街道悄然发生,垃圾少了,河水清了,绿化好了,村庄美了,公共设施完善了,家园更宜居了。

2018年,城北街道顺利通过“台州市无违建街道”验收,启动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市;路泽太一级公路、万昌北路城北段的贯通,大大缩短了城乡距离,畅通了区域内“血液循环”;占地158亩的台州第一技师学院土建工程顺利完工,为全市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高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城北中心卫生院与台州市肿瘤医院构建医共体,建立省内首个医学营养社区示范点……

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百姓乐享新生活。不久的将来,这里还要建成一座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及一座集合院、叠墅、高层于一体的江南园林风格高档住宅小区……一张更新的蓝图正在城北街道慢慢展开,未来可期。


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 莫朝晖〉〉

实干争先,接轨主城区

市十四届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主城区规划向城北、横峰两片拓展,实现主城区规划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上”,对我们街道来说,这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更大的诚意服务企业,以更大的决心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办好童鞋产业高峰论坛,加快建设童鞋精品一条街,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小微园区建设和老旧园区改造,保障企业发展空间,支持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同时,抓住温岭城区向北拓展机遇,谋划城北新发展蓝图。以万昌北路为主线,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万昌北路两侧在未来成为城北新的发展中心。以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通过“两路两侧”、老旧小区和“城村两改”等整治提升,保持市容、街路、环卫等管理力度和“六乱”整治态势,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新机遇蕴含新使命,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城北街道必将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昂扬的斗志、坚决的行动,看齐主城区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地标故事〉〉

●城北街道沿江居书记陈剑飞:那时候一个地方出个万元户都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整条街却几乎都是万元户。我们的沿江居还被评为“亿元明星村”,可见那时候鞋业经济是多么好。可是,“脏乱差”的问题也出现了,好在,鞋业整治,把街道整治得干干净净了,今年又筹划了这个商业街,现在的中大街不但漂亮了,而且更热闹了,真不敢想象这里的变化会如此之大。在沿江居工作的这几年,这条街的变化是最让我觉得欣慰的。

●台州路友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忠:1992年,我租下中大街的两间民房开始做鞋子。那时候生意好做,也不管质量好不好,只要款式不错,一天能卖几百双。但安全规范就别提了,鞋料乱堆放,电线拉得跟蜘蛛网似的都是非常普遍的事,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见识也多了,才感到后怕。我们现在做出的童鞋不仅用料好,而且款式新潮,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如今回到了最初发源的地方,我也感触挺多的,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城北鞋不比别人差。

●台州飞鹰鞋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扬:从爷爷那辈起就在中大街做鞋,我也出生在这里。小时候拿着鞋模当玩具,在堆得高高的鞋废料上爬来爬去,都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游戏。经过几代人的打拼,温岭童鞋沉淀下来的是质的变化。从以前的低、小、散,到如今的规模化生产,这是一代人的打拼创造出来的产业文化。而我们这代人更看中的是品牌的力量,如何让大家一看到就知道这是我们的鞋。我的目标是让企业跳出舒适圈,走向国际中高端市场。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