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巨变70年·温岭再出发丨石桥头:乡韵小镇,重放艺术光彩
源稿: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30日 15:25:17 编辑:朱良章
(0)

记者 叶易 通讯员 蒋友彬/文 记者 朱海伟/图

“枕山傍水,古韵悠悠。”这是不少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石桥头的印象。近年来,石桥头镇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以打造“生态福地、乡韵石桥”为目标,对内挖掘沉淀当地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对外打造文化创意园,聚集各地能工巧匠、艺术工作者,融合山海湖泊、非遗乡韵、民舍田园风光,已形成了一道道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亮丽风景线。

“救活”300年历史的文化遗产

明代江南才子唐寅曾在《元宵》一诗中写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这写尽了花灯对于元宵节的意义。在石桥头镇的上王村,每三年就有一场盛大的花灯展,一片灯火阑珊,万人云集,省内其他地区的人也会慕名而来。花灯也成了石桥头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和传统情结。

上王村王氏大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81年,即康熙二十年,却因种种原因中断了许多年,花灯灯架及资料也被毁了。王氏大花灯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春梅如今已是88岁高龄,想到花灯或将失传,他非常痛心。

2000年,上王村有村民反映,想要恢复迎灯的传统,王春梅也正有此意,但是,此时村里已经没有人会做花灯了。

王春梅只是隐约记得花灯的模样,他凭着记忆画好灯样,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做出了一座3米高的灯架。后来,又召集了村里一批老人,靠着他们的记忆,修改完善花灯的样式。

上王村村两委也对花灯的制作十分重视,集资解决了花灯的制作费用,最终,“王氏大花灯”又重现于世。从2001年的元宵开始,花灯会又回到了世人面前。如今的花灯更是结合了党建、当地风俗特色等元素。

王氏大花灯在王氏族人的口耳相传中,石桥头镇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下,“活”了下来,并得以持续发展。在上王村村两委的积极行动和石桥头镇政府的努力争取下,王氏大花灯在2008年被列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作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石桥头镇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王氏大花灯、石桥米塑、石桥凿纸、滚八蛮等名声在外的民间艺术,更有清道光年间的台州名士黄壶舟。还引进了文化项目金丝楠木回归,即将修建金丝楠木博物院,提升小镇乡韵内涵,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神财富。

为了让历史精髓更贴近群众,走进百姓生活,石桥头镇花了不少心思。近年来,该镇的文化项目建设“组团”跨步。林石线两侧密集地分布着黄壶舟文化广场、凉簦文化公园和码头公园,前来游玩的群众可以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石桥头镇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打造15分钟可达的文化集聚地

上王村的花灯也是石桥头镇落实“一村一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桥头镇聚焦文化产业,用文化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

在下宅吴村,一条宽七八米的石井南路正在扩建,这里将进行白改黑,直通文化创意园。创意园所在地被称为“三透里”,“透”在我市的方言里是房子的量词,指数间相连成排的房子。这三“透”石板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老民居的再利用别有一番风味,也极具传承的意义。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石板屋。如今,文化创意园里已经入驻了10个工作室,涉及了船模、扎染、陶艺、绘画等多个领域。目前,下宅吴村还在打造A级景区培育村。

“渔民艺术家”陈祥来的工作室是第一批进驻的。他说,这里安静的环境有利于艺术工作者创作,石桥头镇与下宅吴村的村两委十分关注,给出了惠民便民政策,低廉的房租为艺术工作者解决了后顾之忧。与市区仅15分钟左右的车程,更利于聚集人气。这里有条件成为聚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进而演变成为一个文化集市。

通过统筹规划和科学调整,未来,文化创意园将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文创娱乐、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产业集聚区。石桥头镇将对园区内周边道路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进行重新改造,添加创意元素,实行错时服务,把当地乡村文化和其他传统特色文化充分融入到生活街区中,实现乡村环境面貌与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

艺术家独特的个人影响力搭配艺术产业的跨界融合能力,以文化艺术拉动乡村振兴,这为石桥头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集地域性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于一体,囊括文旅产业、生态健康产业、特色文化的乡韵小镇,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石桥头镇党委书记 谢立明

打造生态福祉地,城市后花园

近年来,石桥头把握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全镇经济社会取得新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实现逆势上扬。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石桥头将翻篇归零再出发、苦干实干创新业,开启一段新征程,翻开一页新篇章,重铸一个新梦想。

石桥头一方面要在抓环境提升时争取项目落地,迅速补齐公共设施短板,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厚植产业基础,为新一轮的振兴发展积蓄力量。

要深化产业升级,发展高效经济,实现绿色生态经济优势,做优生态工业、做精绿色农业、激发三产活力。

依托项目推进,加速“三三”建设,实现城镇美丽宜居。

加快“三区”建设,打造“美丽城镇”新貌。加快推进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多角度让城镇更具魅力。

依托“三带”打造,丰满“乡村振兴”内涵。加快党建示范带,将党建与中心工作结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一站一品”示范点,串品成带有效提升各村党建,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旅游休闲观光带建设,以“一村一景”为导向,打造村庄特色风貌。加快特色文化展示带建设,以黄壶舟文化公园、王氏大花灯展示点、金丝楠木博物馆、凉簦公园、码头公园、非遗馆等文化脉络为主线,建成一条文化气息浓厚的展示带,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小镇。

实现三大突破,提升城镇发展格局。切实解决农民建房问题,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发展要素制约突破。加快土坦头、咸田、下宅吴等老旧工业点改造,倒逼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实现工业低层次发展瓶颈突破;以群众素质提高带动发展格局提升,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全员支持的氛围,实现生活习惯突破。

要加强统筹发展,守牢安全、环保、稳定这“三个底线”,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着力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红色党建助推绿色发展,勠力同心突出从严治党,全力以赴强化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三支队伍”建设。

未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前景美好。我们将为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福祉地 城市后花园”而努力奋斗。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