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辨石、绘石、做摘糍……长屿小学开展研学活动!这趟“研石”之路 也是“研实”之旅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8日 09:13:58 编辑:金敏
(0)

在长屿一带,石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脚下的石板路到居住的石板屋,从石磨到喂猪槽,长屿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石头。长屿硐天这一奇景更是长屿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昨日,长屿小学开展了“重温红船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研学活动,邀请校共同体九龙学校学生前往长屿硐天,参观石文化,体验石匠生活。

第一次见到石头做的“健身器材”,学生们跃跃欲试想挑战一下。

学生用放大镜辨别长屿石和花岗岩的区别。

本次活动包含“重走长征路”“石匠初体验”“玩转石文化”“探硐天奇景”“觅非遗时光”“红歌唱百年”“石头创意画”七个项目,近百名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轮流体验各项活动。长屿小学副校长汪美华表示,研学活动的开设应当重视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借用长屿硐天这一场所,让学生们研究石文化,体验石匠工作,了解劳动者的艰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石匠初体验”中,孩子们亲身体会到从前石匠工作的辛苦。

长屿小学小导游社团的学生正在给同学们讲解长屿的石文化。

踏着晨光,长屿小学的学生们挎着水壶,一路上雄赳赳气昂昂地向长屿硐天出发。不到半小时,大家就集合在长屿硐天的门口。“石匠初体验”现场,长板车、木凿、木锤摆放其间,这是用来模拟古时石匠采石的工具,一番讲解后,学生们率先拿起木凿、木锤模拟开采石块,紧接着,把石块搬到长板车上,最后将石块挪到箩筐中搬运。凿石、搬石、运石、挑石,短短几分钟,众人体验了石匠的工作项目。“石头相当有分量,把我的肩膀压得很酸,而且挑担的时候,箩筐总是撞到我的身上,看来做石匠一点也不轻松。”九龙学校五(6)班的严若函说。

学生正在创作石头画。

对于长屿石匠而言,“摘糍”是他们常备的食品,摘糍蘸板油糖的美味,至今众口相传。长屿硐天的一角,糯米蒸熟后的香味飘散开来,做摘糍的工作人员一人手持石锤,用力将糯米捣成糊状,其间,不时地有人加水,翻转麻糍,直至其绵软柔韧。一下,两下,三下,围观的学生情不自禁地为工作人员加油打劲。“做摘糍一点也不容易。”捣了几下糍粑,长屿小学五(1)班的李雨轩吃力地将石锤放在石槽中。“麻糍很黏稠,砸下来的那一刻,石锤立马被黏住了,拔出来自然更费劲。”别看捣糍时,学生个个叫苦连天,但是品尝到美味的摘糍,大家的脸上又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学生正在向老师傅们取经如何制作摘糍。

在岩硐音乐厅,学生用陶笛来演绎红歌。

“这窗花真精致”“原来古人的健身器材长这样”……那边,石园里传出了学生们的惊叹声。原来,他们正在参观古时石头制作的各种用具。一路上,石窗、石面盆、石浴缸等各式各样的器材令学生们大开眼界。一旁,长屿小学小导游社团的学生正给同学们细心地讲解着这些石具的用途。作为本次的小导游,长屿小学六(1)班陈昱诺对讲解的内容谙熟于心。小学四年级时她就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经常前往长屿硐天讲解景点。每次重游长屿硐天,她都会为古人的智慧惊叹不已。“尤其是稻桶磨,这么笨重的石具中,只是加了几根木头,立马减轻了人们的工作量。”紧接着,学生们还一起通过放大镜、铜片等工具辨别长屿石和花岗岩的区别。“我发现长屿石比花岗岩更加粗糙,较花岗岩少了几分硬度。”一名学生说。位于观夕硐景区的岩洞音乐厅更显造化之神奇,不用电声设备就具有立体声效果。当天,学生们还在观夕硐用乐器演绎红歌,欣赏精彩节目。

“非遗不能只存在文化礼堂中,更应该走进学校,走进学生的心底。”汪美华说,一直以来,长屿小学都十分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学校开发了《美丽的石头会说话》课程,带领学生研究石文化。为了准备此次活动,学校特地开发了活动手册,租借长板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记录老一辈的生活经验,实实在在地感受石匠的生活。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 记者 徐伟杰 江潇扬

编辑 | 王怡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