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媒体关注丨颜劲松:身临奇镜
源稿: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3日 09:23:34 编辑:
(0)


rb0320211203C.jpg



记者吴世渊

编辑于   鹏


118个藏族人,站在雪地里。他们身穿深红色的藏袍,手持鲜花,似乎在等待什么。


天空中,雪花纷飞。他们身后,一座巨大的塔型建筑,披满白色经幡。山丘上,五彩风马旗悬挂着。再往后,是苍茫险峻的雪山。


走近一点看,许多人面带笑容。有的抿嘴笑,脸庞通红;有的露齿笑,眼睛眯成缝;还有的俏皮地吐出舌头。不笑的人,神情肃穆,一双眼睛望向前方。


等你再凑近这幅3米×21米的摄影长卷,哇,藏人们脸上的斑纹,眼睛里的红血丝,都一清二楚。


9月底,第9届大理国际影会线下展,这幅名为《持花》的作品,令往来的参观者驻足。


人们惊讶于它的尺幅,如此巨大,覆盖了一整面墙,以致于人物纤毫可见。也有的人评价,画面色彩浓郁,雪白的背景,红艳的人群,质感跟油画一样。


巨幅的作者、温岭摄影家颜劲松,手插裤袋,站在一旁。他一头长发,戴黑框眼镜,脸颊微胖。有年轻观众窃窃私语,说他长得像高晓松,也有说像许知远的。他本人听到,一笑了之。



微信图片_20211202134456.jpg


在大理国际影会,颜劲松与其作品《持花》合影。


好奇的人,过来询问作品的细节:藏人们身后的塔型建筑,究竟是什么?


是天葬台。颜劲松说,这组作品拍摄于青海省达日县查朗寺,天葬台在寺院右侧,用石头垒成。有信仰的藏族人,往生后被送到这里,举行天葬仪式,尸身由飞禽啄食。


观众继续追问,他们手持鲜花,等待谁的到来?


作者回答,实地拍摄时,活佛即将到寺里讲经,人们正在等待活佛。仔细看,他们手中也不全是鲜花,也有手套、帽子、饼干、冰红茶之类的东西。但到了作品中,没人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或许,在等待戈多吧。


——如此大的场景,是怎么拍出来的,摆拍吗?


——人物都是一个个单独拍摄,作为素材。环境也一样,天葬台、风马旗、雪山,一一取景。然后在电脑里,用图像处理技术(如Photoshop)重构场景,将人物放置其中。


“简单说来,就是用相机,在电脑里作画。”颜劲松补充说。


请横屏观看


微信图片_2021111621375632_副本.jpg


摄影长卷《持花》。


图片


影与画


颜劲松的作品特别适合在展厅观看。在大理国际影展,《持花》与他另一幅长卷作品《松格玛尼》,布置于墙壁两侧,两两相望。


两幅长卷,均表现藏地题材。《松格玛尼》拍摄于四川石渠县境内扎溪卡草原,画面中,300多个藏人,以及牦牛、绵羊、狗等,在象征信仰的石经城前缓缓走过,黑色鸟群在上空飞舞。这当然也是后期处理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211202124104_副本.jpg


《松格玛尼》的海报,引起了大理当地居民的关注。@澎湃新闻


“现实中,你拍不到这样的场景,但它可能会出现。”颜劲松说,他用作品来反映理想中的景象。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叶文龙评价,颜劲松的摄影并不停留在记录的功能上,而是试图塑造一种视觉奇观,“看他的作品很过瘾,就像观看一部《指环王》那样宏大制作的电影”。


早在胶卷时代,日本影像大师杉本博司就利用暗房技术“造像”,营造出“伪现场”的拍摄,这才有了《透视画馆》等伟大作品。颜劲松的摄影,本质上也是种“造像”。


“他有独特的艺术理念,还要有高超的技术去实现自己的理念。”叶文龙说,这需要天赋,也需要后天经年累月的打磨。


颜劲松在绘画上的天分,在少年时已显露。他太喜欢画画了,逮着什么画什么,画得像模像样。他的法官父亲为此感到惊奇:家族里没人教他拿过画笔,这小子哪里来的兴趣?


在温岭新河中学念书时,颜劲松学文化课很费劲,语文尚且凑合,英语云里雾里,数理化仿佛听天书。班级里的数学老师,是他的亲哥哥,没少给他“开小灶”,可收效甚微。


知道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他便把画画当成救命稻草,希望通过艺考,好歹能上个大学。


微信图片_202112021212233.jpg


高中时期的颜劲松


1991年,颜劲松参加高考。和今天的联考不同,当年的美术高考,以校考为主。考生要背着画板,去各个高校赶场。颜劲松赶了几所师范和设计院校,文化课也涉险过关。最终,他收到了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温师院的美术专业,旨在培养美术老师。美术老师什么都要懂一点,大学里的课程,国画、油画、篆刻、设计、中外美术史等等,一箩筐全往里装。校园里,数美术生个性最张扬。为了所谓的“艺术家气质”,颜劲松留起了长发。这一留,就是30年。


外出写生,是美术专业独有的福利。大二那年,一个班的学生倾巢出动,到周庄、西安等地,一边写生,一边游玩。一趟旅程往往花上一个月。


微信图片_202112021212236.jpg


大学时期的颜劲松


“写生途中,真正坐下来画的时间不多,班里同学需人手买一台相机,沿路拍摄取材,回校后再慢慢画。”就这样,颜劲松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理光牌相机,花了1000多元,“那是我父亲好几个月工资。”


因为贵重,他格外珍视这台相机,逐渐摸索对焦、构图等技巧,也看书自学了配药水、冲洗照片等技术。


说来也奇怪,在班级里,颜劲松画画不是最好的,拍出来的照片却广受老师同学的赞誉。每次写生回来,美术专业都要举办摄影展。其他同学都是“群展”,颜劲松能撑起一场“个展”。所谓“个展”,就是在学校橱窗里,贴十几张5寸、7寸大小的照片。展览虽小,对年轻人而言,也是种莫大的鼓舞。


高校时光匆匆而过,毕业后,他回到温岭新河镇中学,成为一名美术老师。他课余很少画画,更习惯用摄影来消遣时光。


微信图片_20211202121223.jpg


在温岭新河镇中学,美术教师颜劲松(中)与学生合影。


他甚至还开了家小影楼——到中学任教的半年后,他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晚上营业,给人拍黑白肖像照。他镜头下的肖像,五官立体,棱角分明,尤其受女孩子喜欢——把她们拍漂亮了。


影楼赚的钱,他主要用来更新设备。上世纪90年代,相机和镜头动辄上万,业内行话“摄影穷三代”,不无道理。


在中学待了三四年,颜劲松觉得,自己放纵不羁爱自由的性格,不适合在体制内工作,干脆辞去教职,改行做室内设计和装饰。


图片


藏地


赶上商品房发展的热潮,平日有跑不完的工地,只要逮着空闲,颜劲松就背着心爱的相机,出门“扫街”。


起初的十几年间,他漫无目的地拍摄,拍一些大美河山、日出日落,跟普通爱好者没什么两样,只是觉得好玩。温岭摄影圈不大,几个玩摄影的人通过介绍,很快就相互熟络。大家聚在一起,喝点酒,吹吹牛,交流各自的设备,还相约出远门拍摄。


颜劲松有个表亲,在兰州办企业。2009年5月,他与4名“摄友”飞抵兰州,在表亲家逗留两日,就驱车7个小时,来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


这是颜劲松第一次来到藏地。天边的云和远方巍峨的雪山接壤,草原竟然是彩色的,牦牛从身边慢吞吞地走过。海边人没见过高原美景,胸中自然惊喜且震撼。


比自然风光更吸引人的,是当地藏民的风土人情。颜劲松一行人与藏民交上了朋友,听他们讲述遥远的神话、当下的生活。他们也拿起相机,记录藏民的日常起居。


在高原拍摄,难免遭遇高原反应。一行人在海拔3600米左右的郎木寺镇拍摄时,颜劲松爬上一座小山坡,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整个人脱力一般。同行的伙伴立刻上去,接过设备,将他搀扶下山。


微信图片_20211202183408.jpg


甘南风光


甘南之行,累并快乐着。回去后,颜劲松经常浮起一些奇思妙想,他感觉脑海里,隐约有作品的轮廓,想表达,又不知从何说起。


2012年,颜劲松接到一个兰州的工程,在那住了两年半。忙里偷闲,就跑去甘南,与藏民同吃同住,他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积累了大量藏地人文与风光素材。


整理这些照片时,他琢磨着:如何把写实的画面,增加一些艺术感?他联想到大学里学过的油画。


他把照片打印出来,给人物和背景刷上一层层油画的肌理胶,很快,色彩的层次和粗犷感就凸显出来。


好像还差点什么?他翻出了曾经“扫街”的收获——码头边渔船身上的斑驳铁锈,海滩上魆黑嶙峋的岩石,用图像处理软件,与人像重叠起来。


两者起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透明化的铁锈岩石,将人像置于梦幻之境。人物神情与背景仿佛天然和谐,色彩浓郁不失庄重。

颜劲松以这种方式,制作了100余幅作品,取名《藏人印象》,分为《藏汉》《藏妇》《藏童》《轮回》《影子》等5个系列。有一回,他把藏在电脑里的作品,展示给好友、台州市摄影家协会原秘书长朱连明看,对方大吃一惊:“不得了,劲松,你要火了。”



微信图片_2021111621375621.jpg



微信图片_2021111621375611.jpg


《藏人印象》系列


朱连明是颜劲松的“伯乐”。此前,他一直敦促颜劲松,不要自娱自乐,要把作品拿出来,向世人展示。


2014年,颜劲松牛刀小试,一组《金属的构成与色彩》即获得第15届浙江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金奖。评委们很奇怪,这是哪里冒出来的新人?


《藏人印象》的问世,令颜劲松在全国摄影界声名鹊起。2015年9月,该系列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展个人展,又陆续参加了国内外各种摄影节,收获不少奖项。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小川评价,《藏人印象》把藏地的人文和东海的岩石,有机地糅合起来,这是种创造性的艺术。


微信图片_20211202121511.jpg


《藏人印象》展览现场


2015年底,《藏人印象》受邀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798艺术中心”,作为期一个月的展览。美院的师生过来参观,有老师看到喜欢的照片,就花钱买下。等展出结束,作品卖了近6万元。


眼见作品广受好评,还能拿出去卖钱,颜劲松高兴坏了。不过,他并没有把这笔钱收入囊中,而是委托中摄协,找个合适的机会,把钱捐了。


后来,中摄协用这笔钱购买了摄影器材,捐赠给了兰州市第十六中学。


图片


东海


有一段时间,颜劲松经常做梦,梦见自己站在海边滩涂上,双脚踩出一个个脚印。眼前有个女人的背影,弯着腰,捡拾泥滩里的沙蟹、贝壳。


梦醒后,他意识到,这是他幼年时的记忆,那个弯腰的女人,就是他的母亲。


“我妈妈是个农民,6岁以前,我跟着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在温岭新街镇(今温岭市滨海镇)的农村生活。”颜劲松回忆,母亲在田地劳作之余,会带着他步行十多里路,去海边捡一些搁浅的小海生物。他跟在母亲身后,嬉戏玩耍,搜集五彩贝壳。


到了学龄,父亲把他接到城关,以便接受更好的教育。海滩上的童年戛然而止,但这段快乐时光,时常在他眼前回闪。


适时把对准远方的镜头,转回家乡吧。2015年前后,颜劲松在温岭坞根的海边,拍摄妇女们捡海丁的场景。



微信图片_20211202143438.jpg


微信图片_20211202143447.jpg


《赶海的女人们》系列


海丁,学名可口革囊星虫,一种形似蚯蚓的海虫,在闽南地区,人们用它制作传统风味小吃“土笋冻”。每年4月到10月,坞根妇女们结伴去海边,趁退潮时,随船到滩涂上挖海丁;等潮涨起来,再坐船回来,把收获卖给等在岸边的商贩。收成好时,一次能卖数百元,以此补贴家用。


用镜头记录后,颜劲松同样采取“油画感”的方式,创作出《赶海的女人们》系列。2016年9月,他携该系列作品,参加第16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并获得“社会生活类优秀摄影师奖”。



微信图片_20211202121459.jpg


《赶海的女人们》签售现场


人们在展区里流连,一幅照片尤其引人注目。画面里,一位戴着斗笠的老太太,笑得脸上皱纹如同绽放的菊花。“大家之所以喜欢,大概从中看到了母亲的影子。”颜劲松说,她是某一个人的母亲,也像所有人的母亲。


微信图片_20211202121725_副本.jpg


《赶海的女人们》系列


2018年,颜劲松创作出与《赶海的女人们》同题材的摄影长卷——《潮起潮落》,再度亮相平遥等各大摄影节。透过长14米,高2米的油画布,人们可以感知到渔家女人们丰收的喜悦。


图片


长卷


颜劲松创作长卷,始于一个朴素的念头。


每次参加摄影展,都带着一大摞组照,太麻烦了。能否仅用一张图,把想表达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他想到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了数量庞大的人物、车船、建筑。


“我能否用拼接、挪用的方式,创作一幅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长卷?”颜劲松考虑先做藏族题材,他在纸上画草图,反复修改后,认为可行,就去大西北拍素材。


旅行的过程,惊险而有趣。6月的青海,车刚开上山,突然天降大雪,地上瞬间积起七八十厘米厚的雪,人跳下车,雪都没到胸口。幸好,向导本领高强,徒手扒拉出一条五六十米长的路,车才得以下山。


路上的口粮,一般是馕和泡面。到了晚上,没找到旅馆,只能在帐篷里睡觉。睡前几小时不能喝水,不然半夜解手,一出帐篷就被冻僵。偶尔,帐篷外围着十多条野狗,好像要随时进来抢夺食物。


在甘南,他拍了拉卜楞寺的建筑;在青海,拍了壮美的祁连山;沿途,还拍了大量藏民。


微信图片_20211202121623.jpg


颜劲松(右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阿木曲呼乡拍摄。


取材结束,他开始在电脑里绘制长卷,把不同时空的人物、寺庙、雪山,安排在同一幅画面里。


想法很美妙,实际动手操作时,颜劲松才发现个中艰难。他要处理画面中的美术关系,透视、远近、色彩、光影等。物体间,如果关系处理不好,画面就看起来很假。比方说人物悬空了,建筑拼贴明显。


这幅上百人的长卷,颜劲松先后花了半年时间绘制。每到夜深人静时,他坐在在电脑前,绣花一般修图、调色。中间,他一度心力交瘁,丢弃了一阵子,“实在太难,我做不下去了”。


缓过劲后,他觉得不能跟自己的作品怄气,与其难产,不妨先把它“生”下来。


终于,长卷《向佛的脚步》完工。颜劲松亲手搭建出一个藏地艺术世界:拉卜楞寺背后,是祁连雪山,藏族人民在寺院前熙熙攘攘,牛马在雪地里悠闲漫步。


请横屏观看









摄影长卷《向佛的脚步》


2017年11月,《向佛的脚步》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并获得评委会推荐佳作奖。推荐语写到,“里面的人的生活,他们的表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平和而不刻意,似乎让心灵又回到了这块神秘的地方。”


此后,颜劲松创作长卷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潮起潮落》外,还有《等佛时光》《上学路上》等。人们说,他的作品兼具中西方的审美情趣。


去年夏天,中国文联、中国摄协组织了20多名国内顶尖的藏地题材摄影家,兵分三路,分别奔赴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涉藏州县,创作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图景。


颜劲松是代表浙江省参加的唯一一名摄影师,他被分配到四川、云南一组。在四川雅江、云南迪庆等地,他见到当地群众依靠种植松茸致富,一幅长卷在他头脑中成形。采风结束,他花了50天时间,八易其稿,创作出1∶7的长卷《松茸丰收季》。


请横屏观看









摄影长卷《松茸丰收季》


2020年10月16日,“晴朗的天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新生活主题摄影展,在北京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揭幕。《松茸丰收季》是全场压轴作品,长14米,高2.15米,悬挂在展厅弧形墙面上。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也是位摄影家,观完这幅长卷后,赞不绝口,说“这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微信图片_20211202121633.jpg


《松茸丰收季》展览现场


图片


为人民造像


对颜劲松这些年的成绩,“伯乐”朱连明丝毫不感到意外。


“他的作品,从画面来看,平面感、空间感和色彩感俱佳。”朱连明说,平面感,缘于他美术专业的求学经历;空间感,缘于他室内装饰的工作经历;而色彩感是天生的,他能调制出极富戏剧气氛的色彩,是“老天爷赏饭吃”。


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表现藏地题材,还是东海题材,颜劲松的镜头永远对准最基层的民众,表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喜怒哀乐。“他用摄影艺术,为人民造像。”


颜劲松也常“玩”一些当代艺术的作品。比如他的《山海经·生花》系列,画面中一朵朵“花”,透露出奇异幽深的美。其实,拍摄的主体,是台州市民广场玻璃栈道上凝结的水珠。他偶然路过,觉得有趣,就用随身携带的“小黑卡”相机拍了下来。该系列获第27届国展评委会推荐佳作奖,在收藏市场上,也颇受藏家青睐。



微信图片_20211202144206.jpg



微信图片_20211202144210.jpg


《山海经·生花》系列


近期,颜劲松有个计划,搜集全国各地集市的素材,一一绘制成长卷。像湘西苗家的集市、温岭的码头鱼市等,都已制作完成。颜劲松把自己也放到“集市”里,他可能是小商贩,也可能是顾客。“集导演、演员和旁观者于一身,很有趣,不是吗?”颜劲松说。


吃梨.jpg


“集市“里,颜劲松在小摊前吃梨。


11月10日,第三届浙江摄影金像奖颁奖仪式,在浙江展览馆举行。颜劲松等10人获此殊荣。仪式过后的研讨会上,有参会者对他提出建议:“你的作品色彩太浓重了,能否变得更素雅一些?”


“谢谢您的好意。”颜劲松微笑说,“不过这就是我的风格,我愿一条路走到黑。”




微信图片_20211202125017.jpg


第三届浙江摄影金像奖颁奖仪式现场。


微信图片_20211202184553.jpg


颜劲松与其作品《潮起潮落2》合影。




微信图片_20211202231815.jpg


创美无价


黄保才



图片


艺术之于生活,给人以美的感知、美的享受,愉悦着人的心情,升华着人的精神。艺术之美有赖于创造,创美无价。


在摄影艺术的海洋里,颜劲松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稳稳地开出一艘劈波斩浪、独具魅力的大船,船头悬挂着“相机作画”的大纛,船舱里满载着富有时代气息,蕴含着作者心血、智慧和创造力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大美、丰美、壮美、和美的艺术特质,极具视觉和心灵冲击力,令人刮目相看。他的作品在国展、省展和摄影节频获大奖,最近又捧得含金量很高的浙江摄影金像奖,表明他在登攀艺术巅峰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颜劲松,俨然成为他所在温岭乃至台州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摄影是记录生活的一个手段,也是一种学问、一种兴趣、一门艺术、一个职业。当今世界,随着相机特别是数码相机的普及,玩摄影的人可谓恒河沙数,但摄影作为艺术,入门容易,提升难,真正玩出名堂的人,不多。先是当教师,后来辞职办装修公司的颜劲松,把摄影当作事业来“玩”,在这个低门槛的艺术领地,闯出一个高境界。


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个子门类,前人早有探索。上个世纪活了104岁、逝于1995年的郎静山,就是一位蜚声中外的画意摄影大师。郎大师的作品,擅于用相机和感光材料,将摄影与中国画有机结合,营造出似画非画的意境,传递出“见水不是水,见山不是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中国禅宗意念,表达一种“善”意的理念,隐喻“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之关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的价值。


与郎静山不一样的是,颜劲松“用相机作画”,具备了电脑设施和图像处理技术,他玩摄影艺术的条件与古典摄影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他更有足够的空间,驰骋艺术的创造力,蹚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或者很少涉足的路子。与郎静山一样的是,摄影在颜劲松的手上,已不仅限于寻找美、发现美、记录美,而是创造美的一个手段。他创作的摄影作品,画意盎然,但不是画,同样“似画非画”,集东西方美学之大成。西方的油画与东方的长卷,经由他苦心孤诣的主题构思与娴熟精巧的创作手法,在其作品实现了天衣无缝的融合,形成了独标一格的“颜氏风格”。


颜劲松的摄影艺术作品,融思想性、主题性、艺术性、时代性、人文性、情感性于一炉,既有鸿篇巨制的大气魄,又有纤巧入微的小精致,其色彩绚丽、光影斑斓,读来的确撼人心魄。这种色彩的丰富性、鲜明性,是记录式摄影难以企及的,它体现了油画的特质,发挥了人、景、物强烈的色彩渲染作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颜劲松无疑做到了,并且达到新高度。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被称为艺术家,必须拥有与众不同的“独门秘笈”。无怪乎颜劲松在有人提出“你的作品色彩太浓郁了,是否能变得素雅一些”时,一笑了之,表示“愿一条道走到黑”。说句实在话,他的坚持是有自知之明的,浓墨重彩,正是“颜氏风格”的精髓所在,也暗合他姓颜,对色彩在创作中承载、凸显作品内容、意蕴功能的重视。


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说:“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颜劲松用独特手法创作的摄影艺术作品,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


“人要是没有觉知,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自称“拿相机就是我的生活”的郎静山一生的感悟。他说的“觉知”,是对生活之美的专业感知。艺术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源于对美的超强感知力。


颜劲松正当盛年,艺术之路仍长,现在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得益于他从小酷爱画画,大学读的是美术系,专业的修养为他形成自己的美学价值取向,为他以装修做职业、由作画进入摄影领域,进而开辟新的摄影艺术道路,铺筑了坚实的基石。


尤其重要的是,他天性爱好自由,思想上不受条条框框的羁束,容易放飞想象力、创造力,这是一个修成正果的艺术家灵感迸发所需要的个性特质。他为追求艺术,甘于辞去教职,背着相机天南地北跑,“行万里路,拍万幅照”,为厚积薄发创作积累素材,这样的意志、毅力,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享受的是追求艺术的过程,在无拘无束的“玩”和大胆尝试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因而更加乐观、阳光。


长发飘飘的颜劲松,一直相信这世界的美好,所以用自己艺术作品创造美好,让观展者、收藏者分享美好。他的摄影艺术作品获大奖,被收藏,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他给人们生活增添的美好,无价。



来源丨台州新闻客户端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