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8日 14:16:15 编辑:金敏
(0)

泽国四小 杨米利

“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突显,成为很重要很关键的一环。家长成了孩子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不过有些家长表示挺茫然的,好多人初为人父母,没有任何育儿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怎么样开展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长困惑和苦恼的地方。

《道德经》是传统文化中份量很重的一部经典,虽然全书只有五千多字,却被译成多国语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的内容包罗万象,从人生处事到军事、经济、治国、宏大的宇宙观等等,同时也涵盖很多管理类的内容。父母在家庭中怎么教育孩子本质上也是一个管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经》与家庭教育契合度很高,可参考性很强。再从管理内容上看,《道德经》中设定老百姓对圣人绝对认可,位次稳定,不存在本质利害冲突,也不存在位次之争。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孩子也不会存在利害冲突,也不存在位次之争,没有一个孩子会真心向父母提出挑战说要当一家之主的,同样孩子对家长也是绝对认可和依懒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样比较下来不管从应用价值还是实施条件及环境来看《道德经》对家庭教育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家长的理想状态——“无为”

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家长应该达到“无为”。百度百科对“无”的定义就5种,分别是:没有、不、不论、同“毋”、姓。实际上《道德经》中出现的“无为”并非上面5种意思中的一种,而是有之始、有之开端的意思。“无为”就是为之始,也就是为的最初本意。做事情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比如养猪目的是为了吃猪肉,而不是为了猪的健康成长,在其间哪怕你不眠不休很热心地照顾猪,给猪喂食,清理猪圈,夜里冒雨跑几十里外去找医生给猪治病等等一系列付出都不能称为无为,而是一种有为。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这种功利性,树立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而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目标。家长一旦抱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念,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会带有功利性。任何事情一旦有了功利性,就会将自己制定目标替换成孩子的健康成长,当作首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做的后果是忽略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形成只见目标不见孩子的状态。提前教育,拔高教育,过度练习,给孩子过高压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等就是在这种思想认知状态下形成的。在这样的心态作用下,家长很容易从一个引导员、教练直接下场变成运动员,直接参与孩子学习竞争的具体事务,成了陪跑员。家长这种努力付出不但改变不了什么,而且还会让自己与孩子陷入焦虑之中,正如那个宋人拔苗助长,自己累个半死,禾苗却没有几天就枯萎了。当孩子没有形成实质性改变时,或成长的时机没到,家长任何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家长的有为未必能直接导致孩子的成长,或直接扼杀孩子的成长空间。

二、孩子的理想状态——我自然

家庭教育成不成功,关键看孩子的状态。《道德经》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里提到老百姓的最佳状态就是“我自然”。“我自然”指老百姓没有感觉到圣人对其的干扰和帮助,认为自己取得目前的状态就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老百姓知道有圣人的存在,但不知道圣人为自己做了什么,做出多少功劳,或者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约束等等。

看网上采访学霸视频,让他介绍学习经验,你会发现很多学霸会说我一直就这样学习的,当问到其父母是怎么引导他的。他们往往会回答不知道。采访父母时,父母也会说我孩子从小就这样,我也没有做什么事情。有些人认为是这一定是学霸父子的谦虚,实际上父母和孩子这样的回答完全符合“太上,下知有之。”的状态,这是一种最成功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的状态是最佳的。真是他们的父母没有付出努力,还是因为孩子就是天才?

真正原因是父母根据孩子的本性引导很好,让孩子没有感觉压力,认为这些事情就是这样做的,就是应该做的,主动去做了。父母因为孩子的自觉性也没有觉得自己引导很费力,这样导致他们都觉得很自然,一切很正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人会觉得累,辛苦。其次孩子的状态是亲而誉之,也就是孩子很努力,觉得很辛苦,他们也知道家长在帮助自己的过程中很辛苦,做了很多牺牲;再次孩子去学习是为了父母,是害怕父母而去学习,与前两者相比,这样的孩子学习的目的性是不明确的;最差的一种是父母靠打骂都不管用的,处于一种失控状态。最后两种状态出现时,孩子会觉得学习是很辛苦,很累,甚至是很想逃避的。当孩子想逃避,父母怎么在学习上帮助都起不了作用。

三、家长的理想行动——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这里提到三个要点,善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正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的行动指南。

1、善利

善利是指对孩子提供有利的帮助。所谓的有利帮助指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不需要的时候按兵不动。很多孩子很小时就会用手打人,有些家长觉得有趣不会制止;孩子做手工时,家长嫌其太慢,会直接入场帮忙,直接剥夺孩子的思考机会;像坐姿,吃饭等等习惯,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严格要求。该制止时不制止,该袖手时不袖手,该严格时不严格这些都不能称为善利。

家长懂得善利就需要先了解孩子,这就对家长的能力提出要求,家长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家庭教育的经验之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做法,使之离善利更近。如果家长不懂得孩子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变化规律,仅按照自己想当然的做法去做,很可能会像干旱时不浇水,下雨天拼命浇水。

2、不争

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很无私,与孩子没有可以争的地方,但真正到现实生活中做到不争是很不容易的。家长与孩子争的地方有很多,例如每一个孩子有着自己的特长,乐感特别好、记忆力特别强、动手能力特别好之类等等。正常情况下家长应该根据孩子这些优势,让他这一方面更为优秀。实则并非如此,家长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希望孩子能成长为在这个社会过的最好的人。当孩子成长的优势与社会需求起尖锐冲突时,大概率是孩子自己的想法会被家长打断,甚至暴力阻止。父母阻止孩子最常用的观点是:“他还小,不懂。”当父母与孩子形成“争”的状态,孩子的优势会退化往平庸化发展,也有可能造成父子之间的对抗甚至最后演化为隔阂,就会形成孩子状态中最差的一种:侮之。

3、处众人之所恶

当孩子真的遇到困难了,此时就需要父母无条件地帮助。这一点能做到的父母很多的,这是一种天性使然。有些父母甚至可以为了孩子辞掉工作,或者放弃自己的一些收入等等专心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父母不及时给予帮助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亲情关系,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考验。

综上所述,真正做好家庭教育,家长需要改变角色思维,放弃“望子成龙”这样的设想,将自己的一切行为从“有为”变“无为”,完全以孩子的发展为标准。随时检查自己和孩子的状态是否是“自然”并以此作出调整,做到对孩子从“争”到“不争”,学会如何善利,无痕引导,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