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父子兵”成了“仓大夫”,齐心守护家门口的“米袋子”
源稿: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8日 11:22:37 编辑:
(0)

“这对父子又在田里干活了。”11月21日,在箬横镇浦岙村,当村民们听到从田里传来的收割机声和无人机声时,他们就知道村里的种粮大户林小青、林康这对“父子兵”又开始忙碌了。

喜欢戴鸭舌帽,笑起来脸上有光,这是村民们对林小青、林康父子俩最深的印象,而这,也是这对“父子兵”在村里的独特“符号”。

林小青、林康父子在查看大麦种子。

林小青说,儿子读完书后外出打拼,做过包装工、机械工、服务员,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归农业。“毕竟是农家的娃,看我从村干部的任上退下来后,他就主动邀我一起承包全村的田,一起办家庭农场。”

谈及这一想法,现年34岁的林康深有感触。这些年,他虽然外出打工过,但也知道村里的近千亩良田都是被流转分割成好几块,各家种植户各自为战,有种果蔬的,有种稻子的。“特别是田界边,年年或多或少都有抛荒或被侵占的现象,这造成了不少的土地资源浪费。”林康认为,父亲从村干部任上退了下来,对村情比较熟悉,这对成片流转是有利的,如果把这些良田都统一打包,既杜绝了土地资源浪费,又可以实施大面积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效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去年3月份,林小青、林康父子俩承包了全村80%的土地,开始了第一年的早晚稻、大麦、豆类作物轮套种。

“稻种植播的密度不要太大。”“无人机就要低飞的,这样才能保障肥药均匀入田。”……林小青是传统的农民,林康则是有知识的“农二代”。这样的对话,在他们之间时有发生,或争执,或交流。渐渐地,雇来的农民工也发现,这对父子太“可爱”了,他们尽管有着不同的种植理念,却能彼此磨合、扬长避短。

去年早稻881亩、晚稻890亩,今年早稻887亩、晚稻925亩,除此之外,在每茬种植空档期,还开展蚕豆轮种、大麦套种,两年下来,茬茬丰收,年亩均净利润近两千元。“干农业会很辛苦,只要心态放正,这也是一份不错的职业。”算了一笔账,谈起心得,林康乐滋滋的。

为了种好粮,去年10月,林康还专门去学习了无人机操作。“粮食播种、植保,靠人工的话,需要一笔成本;请个操作员,也需要一笔成本,算一算开销比例很大,既然成本这么高,那我还不如自己做。”林康介绍,别看才两年工夫,他可学到了不少东西,播种面积比例、肥药一体量比等等,此外,父亲的倾囊相授也让他能够快速进入角色。

如今,林小青、林康父子俩的晚稻亩产量再一次迎来大旺潮,处处呈现出收割、转运、烘干等农忙场景。而即便在这一刻,他们还要分工合作,抢抓明年农时:你抓紧播种好你的蚕豆种子,我则开着无人机套播好大麦种子;你兼顾维修灌溉沟渠,我则驾着车子请来农技顾问……

这样的“父子兵”,就是家门口的“仓大夫”。村民们纷纷表示,农业种植是需要接力棒一棒一棒接下去的,这样的幸福职业对林小青、林康父子俩来说是舍不得放弃,也不愿意放弃的。“只要父亲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和他一起做下去,五年、十年都愿意;但如果他身体条件不允许了,那我就接过接力棒,继续做下去,让村里的‘米袋子’年年扎得牢、岁岁装得满。”林康说。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丨通讯员 江文辉

编辑丨颜婷婷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