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迎着新春,再许一片星辰大海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2日 16:16:44 编辑:金敏
(0)

赶在春节到来之前,烟火气终于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因为疫情,最近几年,我们很多人都成了麦家笔下的“上校”。“人生海海,山山而川”,生活的起起伏伏,令人恍如隔世。


疫情不曾轻饶我们,我们又何曾轻饶过这段岁月。温岭人在疫情最艰难时找生机寻商机,在疫情暂消后马上发动回击——商人们组团出海找订单,普通市民也毫不犹豫地报复性消费


对于温岭人来说,巨浪滔天,总会过,总要过。毕竟,自有温岭人之日开始,搏击海浪的故事,就未曾间断过。


海的基因,早就根植在我们身体里了。


徐伟杰摄



温岭人与海的故事,得从船讲起。


17世纪中叶,一支绵长的船队,自闽南出发,结伴出海,浩浩荡荡,抵达温岭沿海,并在此安家落户。


他们带来了无数船只,也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渔业捕捞方式。


驱船出海,靠海吃海,是他们在此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则。


木南摄


温岭旧称太平县,清光绪年间的《唐明府筑台拯溺》就曾记载:“台州太平县属之松门镇……潮来则顷刻水至,潮退则顷刻干涸,岔中及两岸行人,皆由是道往来,或行二三里,或四五里,潮忽至,无所避处,往往随波逐流,葬于鱼腹……”


在阴晴不定的大海面前,想要谋求一线生机,就免不了搏击海浪。


但旧时的人们,不仅挺了过来,还搏出了机遇。


在玉环到松门一带,曾有“栈头捞西风,拉舵娘娘宫”一说。


什么意思呢?


话里的“栈头”为玉环栈头,而“娘娘宫”指的是现今松门东南工业园区一带。


整句的意思是,明清时期,帆船盛行,凭借刮起的西风,渔船很快能从玉环栈头抵达温岭松门。


而温岭石塘,正处于这段航道的中间地带,是当时渔船停泊休整的绝佳选择。


往来的渔船带活了当地的商业。“从街路头到街路尾,短短两三百米的路程,商铺林立,药店、米行、打金店、鱼行等应有尽有。”原东海村党支部书记陈祥田清楚地记得,在他儿时,老一辈说起那段历史,眼神里闪现的光芒。


“到了晚上,整条街上灯火辉煌,就像一个港口小城市。


也许,用现在的话来讲,当时的温岭沿海,就是建在码头的商业综合体。


从这一层面来说,温岭人不仅在浪尖上讨到了生活,还以“耕海”,为自己谋到了更好的发展。



船,是那时许多温岭人赖以为生的工具,也是他们“耕海”的最好表达。


为了对抗更大更强的风浪,他们在造船上倾注的热情,堪称狂热。


狂热到什么程度?发展到后来,他们居然把船舶修造变成了一项产业。


在长年累月的打磨中,温岭的船舶修造业逐渐脱颖而出。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船舶修造业都是温岭的支柱产业,甚至在台州乃至全省都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后来遭遇了粗放型生产的“滑铁卢”,但早就见惯了浪谷的温岭人,凭借一场“绿色革命”,就掀起了船舶修造转型升级的浪潮。


勤修内功,走出低谷,温岭人仅用了几年时间。


木南摄


看看成绩吧。


台州首艘万吨轮,温岭制造。


国内首艘11000米级深渊科考母船,温岭制造。


我国首艘民营船企打造的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沈括”号,温岭制造。


2020年,温岭的船舶修造业仅造船完工量,就占到了全省的五分之一,堪称“脱胎换骨”。


在“耕海”过程中,如果说船是出鞘的利刃,那么港无疑是坚实的后盾。


对于筑港,温岭人也饱含热情,一个县级市,就坐拥中心渔港(含石塘、箬山港区)、钓浜渔港、礁山渔港等6座国家级认定渔港。


背靠优质腹地资源的龙门港区,也在2017年,迎来了它的发展转折点——主做集装箱、兼营散杂货,服务本地经济发展需求。


龙门港 陈祥胜摄


开通内支线后,原先需要通过陆路运往宁波舟山港才能实现出口的企业,在家门口的龙门港区即可办理集装箱装卸货、出口、结算等业务。


“蜕变”后的龙门港区,发展势头迅猛。到2022年12月初,龙门港务就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063.5标准箱,同比增加16.12%,提前37天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温岭,进入“港口时代”。


在深耕船港经济的同时,作为海洋经济全链发展的重要一环,温岭的渔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浙江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位列全国十大水产市场鱼货加工、冷链物流、渔需物资、休闲渔业等均具备了相当规模。乘着电商与卫星信号的快车,温岭人更是在甲板上建起了直播间,把水产品搬进了直播间。


浙江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 图片由松门镇提供


船上整理好订单,到港后就直接发往全国各地,怎一个“快”字了得。


温岭人的“耕海”,正“耕”出新境界。



温岭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所以,必然不会安于现状。


在路上,是永远的主旋律。


比如,有近5万温岭人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发展,有35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又比如,在“耕海”路上,温岭人历经数十年的开垦,在原本全是海水的地方,建起了东部新区。


徐伟杰摄


而且,温岭人对这片“风从海上来”的土地,在精雕细琢上花费的功夫,苦心卓绝。


如今,作为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单位,东部新区已成为温岭发展高端制造的示范区,推进产城融合的样板区,建设生态美城的先行区。


“向海图强”,已被写入了温岭人的基因。


去年8月,温岭开创性地作出了构建“两城两湖”新格局、打造“两个先行”双引擎的决定,这也是温岭人在新时代新征程,“向海图强”的再出发。


与日渐丰满的主城区遥相呼应,在温岭广袤的东部沿海,以龙门湖为纽带,经济开发区、松门、石塘联动发展,一个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30万、规上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的“滨海新城”呼之欲出。


东部新区住宅小区 徐伟杰摄


从“超创干”到“干最好、当标杆、争第一”,温岭人向来敢想敢做。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就是最好的佐证。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岭商为突出代表的温岭人大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创造了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个“中国第一”,大大小小的“隐形冠军更是前浪后浪,奔涌不息。


徐伟杰摄


随着“向海图强”新蓝图的徐徐展开,温岭的蓝海,必定更为湛蓝,也必定更为广阔深远。



-END-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丨潘国志

绘画丨三星小学 陈潼钰

制图丨林   

编辑丨王   

校对丨程   丽

审核丨王军波 黄晓慧(女)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