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历时11年,夫唱妇随绣出近30米长《清明上河图》赠予家乡
源稿: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0日 16:14:23 编辑:金敏
(0)

  

    说起十字绣,很多人会将其制作过程当作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但对于新河镇的潘忠明夫妇而言,绣十字绣是他们的一份坚持和信念。历时11年,夫唱妇随绣出了一幅长28.8米、宽0.86米,重26.10公斤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耗时11年,7000多万针绣出《清明上河图》

  “太壮观了,真了不起!”3月28日,潘忠明夫妇将这幅巨型十字绣作品捐给新河镇人民政府,用于支持家乡的文旅事业发展。

  当天上午,在10多人的帮助下,新河镇工作人员将巨幅《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如果把长卷竖起来足足有10层楼那么高。

  仔细端详潘忠明的这幅绣品,从远郊到闹市,从山水到楼船,从人物到骡马,场面繁复却情节连绵,物像错落却环环紧扣,移步易景却毫无杂乱之感,特别是长卷上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尽显潘忠明夫妇娴熟的绣工技巧。

  如画笔绘成,气势磅礴;一景一物不失精致。如此巨幅的绣品让围观者赞不绝口,创造者的执着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据潘忠明介绍,这幅十字绣版的《清明上河图》有800多个人物形象、21座桥梁,牛、马、骡、驴96匹,大小船只24艘。潘忠明按每幅图纸的针数计算了下,这幅《清明上河图》一共绣了7000多万针,绣针也用坏了上百根。仅彩线的颜色就有上百种,竟然装了满满一编织袋。整幅作品的分解图就有14本420多页。

  虽然辛苦,但享受一针一线间的快乐

  今年63岁的潘忠明是新河镇城西村人。年轻时,他是一名靠打石头为生的石匠。后来,自己开店做起了生意。很难想象,眼前这位五大三粗的大伯竟然对十字绣这门精细活儿却如此擅长。

  潘忠明绣十字绣,其实是受妻子赵珍飞的影响。赵珍飞灵手巧,年轻时就酷爱传统刺绣、做花等手工活。被妻子感染了,2003年,潘忠明也向妻子学习十字绣,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夫妻两人一边看店一边绣十字绣。观世音、铜钱树、山水花卉……他们绣了不少十字绣,绣好的作品就送给亲戚朋友用来装饰客厅或房间。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如此浩大的工程量,让很多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二三十幅十字绣都送完了,干脆再绣幅大的。”2006年,潘忠明萌生了挑战自我的想法。他花费1.4万元从店里购买了14本《清明上河图》画册、十字绣布及工具。

  从此,夫妻俩便开始了漫长的“十字绣”之路。一边做生意一边还要照顾家里,他们只能忙里偷闲,见缝插针绣几针,有时候一口气绣到夜里两三点。

  “慢工细活,不仅耗费时间,还考验恒心和毅力。”赵珍飞说,有时候坐得腰酸背痛,视力也变差了,还戴上了老花镜。后来,赵珍飞女儿生了,她要去带孩子,她怕丈夫一个人绣不好,就劝丈夫放弃吧。“既然选择了,我一定要坚持到底。”潘忠明说,前4年是妻子陪着一起绣,后面的7年都是他一个人绣。

  石匠出生的潘忠明性格急躁,但对十字绣却是出奇地耐心。“享受针线间的快乐,绣十字绣时感觉性子也变得平和了。”潘忠明说,有时一天绣七八个小时,虽然辛苦,但越绣越有劲。

  2017年,潘忠明用惊人的毅力,花费11年时间完成了整幅作品。

  绣品无价,捐赠支持家乡的文旅发展

  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看着栩栩如生的画卷,想着它陪自己度过的日子,潘忠明百感交集。这幅倾注了自己如此多心血的《清明上河图》到底价值多少呢?在儿子的陪同下,他曾带着这幅十字绣长卷去过珠海、澳门、新加坡等拍卖会现场。当每次拍卖会现场都有人为这幅绣品的精湛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叫好,甚至这幅作品被新加坡、澳门当地的杂志拍照录用。“最高的一次,有人曾出270万买我这幅作品。”潘忠明说,真有人出钱买的时候他又舍不得卖了。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的工匠之作,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在他看来是无价之宝。

  既然不卖了,后来他再也没去过拍卖会,这幅作品就像宝贝一样被潘忠明夫妇珍藏起来。近年来,新河镇开发寺前桥老街打造历史文化乡镇。潘忠明萌生了捐这幅《清明上河图》的想法。“这幅作品反应了古代汴京的繁荣景象,和新河的文旅发展很搭。”潘忠明说,作为新河人,希望捐这幅作品为家乡的文旅事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希望新河的文旅发展能像这幅绣品一样繁荣昌盛。

  收到这幅作品,新河镇组织员朱灵萍很激动。“新河镇正在开发建设寺前桥老街文化,收到这幅绣品,我们很惊喜也很意外。”朱灵萍表示,接下去会将这幅绣品放在寺前桥老街展示,不仅应景,也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文化魅力。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丨郑灵芝  通讯员  林绍禹

视频丨陈俊杰  郑灵芝

编辑丨郑灵芝

审核丨陈远笛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