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扎根农耕20多年的新农人林日伟 一片片稻田,就是一片片“蓝海”
源稿: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3日 11:28:37 编辑:
(0)

“钵苗摆栽机,陷在田里了!”日前,工人的一通电话,立即将林日伟叫到了田头。接着,他熟练地驾驶耙田机,用绳子连接,将钵苗摆栽机拉了上来。

故障排除。钵苗摆栽机将一株株水稻,整齐地插进了希望的田野里。

林日伟是大溪的种粮大户,眼下正是水稻春耕的关键时期,是他最忙碌的时刻。种植水稻20多年,林日伟有很多高光时刻。

林日伟(左)。

弃工从农,在大溪安家

林日伟是三门人,1975年出生。高中毕业后,他做起了车床,这在当时是个香饽饽的职业。

1998年,不甘于替人打工的他,辞去了工作。当时,他的亲戚在泽国承包土地种植水稻,小有名气。在亲戚的牵线下,林日伟来到松门,承包了300亩土地种植水稻。

种水稻是门技术活。林日伟叫了父亲过来帮忙,提供技术指导。“育秧时,秧田要平整,排水要好,否则积水容易造成秧苗腐烂。”林日伟称。

插秧时,他们请了20多个小工帮忙。第一年,水稻种植还算顺利。林日伟的哥哥买了割稻机,负责割稻。那时,采用的是传统的晒稻谷方式,哪里有空地,就去哪里晒。

不过,波动的粮价让他猝不及防。“第一车拉去卖,每斤0.98元;第二车,价格变为每斤0.8元了。”林日伟记忆犹新,这让种植水稻的利润变得很少了。

在松门种了3年后,土地承包期满了,林日伟没再坚持。

2003年,林日伟来到大溪,在念母洋村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植水稻。2005年,他和当地的一名女孩结婚,在大溪安了家。


逐步机械化,敢为人先

“种水稻就种水稻吧,我认准了这一行。”林日伟说。接下来,他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也逐渐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

“人工的费用在上升,而且人工也越来越难找了。”林日伟说。2012年,他就购买了插秧机。

那时,育苗采用的是毯状秧盘。在分苗时,秧的根系可能会被破坏。机插后,往往需要5到7天的缓苗期,而且成活率相对较低。“只有在人工来不及的情况下,才使用机插。”林日伟说。

2013年,林日伟成立了合作社,购买了水稻烘干机。2016年,他采用无人机打药,是大溪第一人,也是温岭市第二人。

“种水稻,就是要学会操作各种机械,还会学会修理。”林日伟称,耙田机、旋耕机、收割机等证他都考来了,平时机子遇到一些小问题,都是他自己修理了。


稻田里发现“蓝海”

2019年,林日伟开始购买钵苗摆栽机。与之相配套的是钵苗秧盘,每个秧盘上有400多个独立的孔,每个孔的秧苗根都是独立的,避免了缠根的现象。

“钵苗摆栽机栽下去的秧苗,第二天就活了,没有缓苗期,成活率也高。”林日伟说。此外,一台钵苗摆栽机一天能栽种27亩,相比之下,人工插秧一天才能插种一亩,使得效率大为提高。

特别是连作晚稻,大暑到立秋之前是黄金种植期,种植时是与时间赛跑。“相比之前的插秧机,钵苗摆栽机没了缓苗期,使得种植时间多了5到7天。”林日伟分析。

林日伟认为,水稻种植中,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这么多年来,他在机械化上的投入,除去政府补贴的部分,已经超过150万元了。他还坚持精耕细作,不是农忙时刻,经常参加各种培训,也购买书籍进行学习。

2022年,大溪镇连作晚稻测得最高亩产突破830公斤,居台州第一,同时打破台州记录。打破记录的,就是林日伟。

今年,林日伟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900亩。为了让土地增产,他尝试种了200亩的大麦。大麦种植是在晚稻收割之后,而大麦收割后,就可以种植早稻,实现无缝连接。

林日伟称,国家对粮食种植越来越重视,一片片稻田,就是一片片发展的“蓝海”。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丨赵云 通讯员杨鹏

编辑丨赵云

审核丨潘国志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