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攻坚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最强大脑”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碧莹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3日 10:34:01 编辑:金敏
(0)

台州谱罗顿机电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里最近格外忙碌,他们生产的高效能水泵控制器新年伊始就迎来了“开门红”。“相比传统控制器,这款产品体积缩小了三分之二,效能却提升了两成。”负责人沈云荣说,依靠着这款产品,谱罗顿机电去年产值就达到2000多万元,今年更是有望达到5000万元。

谱罗顿机电这项技术之所以能成功攻关,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正是功臣之一。

“去年我就打算研发新型控制器,但这项技术涉及机械制造、软件编程、材料工程等专业,高端工程师不好找,就算找到了,中小企业也‘养不起’。”沈云荣说。

雪中送炭,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指导筹建的温岭机电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把高端工程师送到了他眼前。


打造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平台

打破人才“卡脖子”瓶颈

一个区域、一个产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竞争。温岭泵与电机企业这几年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就曾尝到被人才“卡脖子”之苦。

作为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温岭集聚了泵与电机相关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值450多亿元,小型水泵、空压机、微型机等产量占了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二、全球市场的七分之一……在这块泵与电机发展的热土上,利欧股份成国内最大的微小型水泵制造商,新界泵业成了国内最大的农用潜水泵制造企业,大元泵业成了国内最大的家用热水循环屏蔽泵制造企业,东音泵业成了国内井用潜水泵品种最全、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之一……一家家全国之最的企业,伴随着中国小型泵业名城、全国水泵出口基地、全国小型机电出口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个个“国”字头称号,都证明着温岭泵与电机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盛名之下,短板也明显。“温岭泵与电机产业虽大,人才却缺,尤其是科研骨干和实用性技术人才数量还是难以满足需求。”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说,面对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将泵与电机产业打造成国家级先进产业集群?我市一直在寻找破题之策。

2019年年底,我市人才工作聚焦泵与电机主导产业,探索筹建“企业研发助推器+智力成果转化器+人才项目加速器+工程人才孵化器”四位一体的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平台。

2020年7月,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温岭市希望借此将以前的“星期天工程师”集中请到“家门口”、集成到平台上,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服务链在中心深度融合。

正是通过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平台,沈云荣成功对接上了清华大学的技术研发团队,由他们帮企业重新设计控制器结构并编写代码,顺利攻克了技术难关。凭借着技术优势,如今谱罗顿机电的产品已经打进国际市场,订单也源源不断而来。

中心锁定永磁同步电动机、电机驱动系统及电机智能制造等领域,先后投入了1亿元,与清华大学、江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汇聚了相关专业工程师200多人,为企业提供人才共享服务,组团攻克难关。

他们还跳出区域限制,与德国伍珀塔尔技术学院、日本技术士协会签订海外顶尖工程师柔性引进协议,不断提升平台创新资源的集聚度。


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40多个技术难题被攻破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博士李峰平就是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众多高端人才中的一员。

自从温州大学的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工程创新团队入驻温岭市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之后,他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大溪的泵业企业间奔波,忙于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之前,在中心的对接下,温州大学就和江苏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企业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在泵与电机智能化改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合作研发的水泵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应用还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架起了我们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的桥梁,让我们能把相应的技术直接应用到当地的企业需求上来。”李峰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位于上马工业区的友力机电就通过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平台吃到了技术的“红利”——通过和中国计量大学的专家教授合作,他们攻克了“环保智能切割式排污装置关键技术”,推出一款新型排污泵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以高性能、质量好受到客户的青睐,成为公司主打产品,还通过了省科技厅的高新技术产品鉴定。

不单单是友力机电,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成立至今,已对低振动永磁直流电机等16个共性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并通过项目合作,为本地企业解决了40多个技术难题。


创新“市政企”运营模式

为平台“提级赋能”

在推进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如何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革新,用好政府、市场两只“手”来为平台“提级赋能”?

市委人才办认识到,不能以事业单位模式来管理平台,要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相结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日常运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防止政府大包大揽,促进平台实体化、市场化、企业化运作。”

为此,温岭创新“市政企”运营模式,依托清华控股集团与温岭市场集团两家企业共同组建第三方运营机构,负责中心科技成果导入、项目价值评估和研发资源协同等实体业务开展,既让平台拥有较强的资源嫁接能力,又保障了平台的公益属性。

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还在台州第一技师学院打造全省首个工程师创新工场,形成涵盖“检测—研发—小试—中试”全链的小中试示范线,加速概念产品成品化。并在20家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下成立了“高端机电及智能装备企业创新联盟”,与中心项目开展提供产品配套、市场营销等合作,打通项目从孵化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此前浙江遨博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协作机器人及智能复合机床就通过联盟推荐,进入了利欧集团、杰克缝纫机、豪贝泵业等当地龙头企业的车间。

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我市出台中心专项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中心项目扶持,给予入库项目60%—100%的项目研发补助。项目落地温岭后还可叠加享受台州人才新政2.0版红利,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补助,产业化后还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二次追加扶持。

正是在形式多样的技术帮扶下,我市传统产业加快了技术溢出和创新发展。去年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22.1亿元,同比增31.5%;这其中,泵与电机行业实现规上产值219.83亿元,同比增长11.7%,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稳健增长。


协同创新聚合力 “温岭制造”的明天值得期待

记者 赵碧莹

这几年,记者跑过温岭几百家企业,有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企业家的尊严不应该是外在有多少风光,而应该是内里有多少底气,那种走出去谈生意高高占据话语权的底气,那种在同行中远远拉开差距领跑市场的底气。”这是一家濒临倒闭的机电企业,在政府的帮助下,对接上高校专家,攻破电机技术难关经历起死回生后,老板向记者发出的感慨。

中小企业可以说是温岭民营经济里最活跃的细胞。然而,在市场竞争的激流里,很多中小企业的成长却是困难重重,因为没有技术底气,他们要在价格战上刺刀见红,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两败俱伤,只能苟延残喘。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讨不来、仿不来,只能自己研发,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招,但是对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来说,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技术难关的人才难招更难留。”这是温岭众多企业的无奈。

市委、市政府也把这些无奈看在眼里,如何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将工作重心导入创新领域,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附加值、向创新要发展力……他们动了很多脑筋,出了很多实招,通过不断搭建人才服务综合体并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招才引智脚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为人才,为创新,为企业赋能。

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就是其中之一。我市借力该中心,充分挖潜工程师人才红利,以创新链抬升产业链,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推动传统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温岭还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聚焦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的补链、强链、延链,通过科技、人才、创新“阵地”前移,加大与杭州、福建、上海等地的产业合作,先后建立了温岭(杭州)产业创新中心、温岭(杭州)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温岭(上海)国际创新中心、温岭(晋江)鞋业研发中心、温岭(德国)产业创新中心等,围绕温岭泵与电机、精密机床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集聚高端人才项目,搭建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引育一体化、研发孵化一体化的综合型平台,旨在为温岭企业产学研合作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并辐射带动更多优秀企业、科研项目、高端人才落户温岭。

可以说,温岭一系列的动作,折射出这个制造业大市和民营经济大市产业发展和决策层工作重心的新动向。我们深信,一流的创新平台和一流的创新企业的深度融合,必将使温岭创新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巨大动能,温岭制造的明天值得期待。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