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联系我们
点赞(0)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守护“大水缸”丨真情巧解“千千结” 奏响搬迁和谐曲 ——湖漫库区生态搬迁城南区块攻坚侧记(二)
源稿: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3日 16:30:56 编辑:金敏
(0)

“工作中,我们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关心搬迁群众,倾听搬迁群众心声,及时化解搬迁工作中的矛盾。从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收集到搬迁的实施等,各项工作都围绕着一个‘民’字来展开,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2023年12月28日,在城南镇坑洋村库区搬迁专班指挥部,专班工作人员张济立向记者坦露自己开展签约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


对于坑洋村搬迁专班工作人员而言,捧着民心做工作,是他们有力推进搬迁工作最重要的“制胜法宝”。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斟满,一片诚心办事,一句暖心送别,“五个一”工作法更是进一步拉近了专班工作人员与群众间的距离,为最终100%的签约奠定了基础。

张济立所在的坑洋二组工作专班共20余人,在此次生态搬迁中负责坑洋村6、7、8、9、10共五个小队188户。组内工作人员发挥专长、各司其职,联络员、后勤保障员等分工明确,确保搬迁工作有条不紊。

让张济立印象最深的是坑洋二组最后一位签约户金先生,在杭州工作的他早就把父母接到了身边,所以家里的2层老房子一直空置着。对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致使他一直对专班工作人员产生排斥心理,双方无法有效沟通。“我们前前后后跟他联系了十余次,都不是很顺畅,最后我们有了放弃的想法,因为他的房子在山脚下,哪怕他家不搬,对库区整体搬迁也不会造成影响。”但是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12月22日,签约截止日期前两天,张济立和同事专程赴杭争取最后一“搏”。他们跟金先生沟通了整整一天,并在次日依旧保持高密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解政策、分析利好,尽最大努力说服对方,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3日晚,金先生终于放下心结,允诺签约,并于24日签约截止日当天,专程驱车赶到搬迁专班指挥部,顺利完成签约,最后他选择了一套安置房以及20余万元现金的安置方案。看着金先生满意地离开,张济立和同事们都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有价值。“我们之前真的很替他担心,这个红利如果不拿就没有了,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非常可惜。”张济立感慨道,“让群众感受到最大的诚意,帮助各方争取利益最大化,算好经济账、生活账,签约就顺利了。”

“湖漫库区号角响,生态搬迁战坑洋。入户走访听民声,初心如炬党旗扬。”早在9月份专班成立初期,工作人员潘连清就作了一首诗鼓舞组内士气。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老潘有感而发,创作了大大小小十余首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活跃组内气氛。当组内率先达到90%签约率,遥遥领先其他组别时,老潘更是激动地写下:“今日公历十二九,专班天数超九九。甭待日后到三九,签约完成十有九。”

作为一位明年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老潘站好这最后一班岗。左耳全聋的他,平日里全靠右耳倾听。专班工作中,要不断地跟群众打交道,不厌其烦地倾听、讲解,时间久了,他就容易眩晕,需要靠服用眩晕片来克服。“这不算什么,大家都很照顾我这个老同志!”老潘轻描淡写地说着。

老家难舍,故土难离。坑洋村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要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实属不易。动员会召开以后,专班工作人员走村入户,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将“五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宣传政策、梳理问题、理顺关系,放弃周末和晚上休息时间,始终坚守在一线、奋战在一线。赵莎莎坦言:“这些日子就像打仗一样,大家几乎没有好好地合过眼。”

赵莎莎的老公在某部队服役,两个儿子在温岭分别就读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对她来说,加入专班,意味着完全顾不了家,只能靠父母帮忙带孩子。原本每隔1到2周,她都会带着孩子们去部队跟老公小聚,但近3个月来,这样的家庭团聚只有屈指可数的2次。连她老公的战友都奇怪,嫂子怎么不来了,是不是吵架了?赵莎莎哭笑不得:“实在是太忙了,时不时周末、晚上需要加班,抽不出时间,只能先委屈孩子们了。”

“拆房不拆民心,和谐彰显力量;动迁也动情,真心换民心。”这是参与搬迁的工作专班成员的共识。如果把每一个矛盾比喻成绳子上的结,那搬迁工作就是一团“千千结”。靠着满腔的真心和真情,搬迁专班有效理顺和解开这团“千千结”,奏响了湖漫库区城南区块生态搬迁和谐曲。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丨叶琳 通讯员 金云国

图片丨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叶琳

审核丨陈祥胜

推荐文章
相关新闻